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的商人与儒学
作者: 卜照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描述: 本文以明代中后期儒学的世俗化运动以及明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提高为基本线索,从考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功用的角度,试就明代中后期商人与儒学之间的夭系及其影响等几个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文章
方以智的老子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界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道   老子哲学   三玄   东西均   古代哲学   庄子哲学   三教   古代文化   佛教传入   魏晋时代  
描述: 《老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古代思想、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在战国,它就启迪了庄子·在汉代,佛教传入时,士大夫消化佛经用它为酵母;道教创立时,道士们树旗帜奉它为经典·魏晋时代,作为“三玄”之一,它
瑶族先民的哲学思想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论坛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月阴   神创   天来   北斗行   盘王大歌   密洛陀   认识史   石瑶   千家洞   盘王书  
描述: 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很早就形成了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这是瑶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瑶族民间珍藏的《评王券牌》、《盘王大歌》、《密洛陀》、《盘王书》、《千家洞流源记》等有关资料
评唐律中有关少数民族条文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右卫大将军   统治秩序   均田   李世民   薛延陀   治不忘乱   四夷   封建地主阶级   从谏如流   碛西  
描述: 制度,辅之以任人惟贤、精简机构、从谏如流、防止凶暴奢惰、尊儒等政策和措施。这样,不仅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而且社会经济文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于是,如何守成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也如李世民自己
道与禅:《梧桐雨》的精神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戏剧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转换   美学特征   美学理想   艺术思维方式   梧桐雨   兼济天下   古典主义   中国古典文化   唐玄宗   心理结构  
描述: 由孔、庄奠定的中国古典文化——心理结构,自安史之乱而沿着中唐幽闲怅惘的一线走向了寂寞的元代后,它便开始将其兼济天下(儒)的一面朝内收缩,而日益将其独善其身(道)的一面向外突现了出来。与此相对应,艺术
“大音希声”与老子乐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益阳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美学   奠基作用   文化群落   “大音希声”   舞蹈   文学艺术   先秦诸子   分析命题   先秦时期   音乐  
描述: 容十分宽泛,它不仅包括音乐、舞蹈,而且还包含了诗歌等文学艺术,一句话,凡是使人快乐的东西皆谓之为“乐”。因此,要弄清老子“乐”观的本质内容,必须从它与先秦诸子文化群落的比较中着手;从分析命题——“大音希声”的各组
谁的民主?何种权利?:儒学对现代西方主义的批判
作者: 小亨利·罗斯蒙   吕丽红   来源: “儒学的人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前言进行这种比较哲学的研究,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了对成为国际事务之重要部分的多文化间对话有所贡献,尤其是当这种对话涉及到人权、民主、普遍公正这样的基本的人的问题时。最终目标是使对话能够提高全球50
人对自然界有没有义务?:从儒家人学与可持续发展谈起
作者: 蒙培元   来源: “儒学的人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人类文化、人文价值等深层问题。很明显,这些危机的出现,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从哲学上说,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们不能不深思,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应当如何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道家意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研究)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人画家   中国传统绘画   李世民   中国画家   庄子   中西绘画   文人士大夫   艺术创作   审美理想   传统文化  
描述: 和哲学思辨,赋予我国古典哲学以实践理性的意义;而庄子在批判孔孟的道德规范时对精神自由的鼓吹,则使人们的自我意识有了最初的觉悟。后来与佛教渗透后,更使道家思想有了巨大的诱惑力,使之与重政教、讲伦理、务实济世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互补关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绘画亦不例外。
心法与《易》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平经》   《参同契》   “心”   “易”   血气   心悟   宗教   道教典籍   心法   《易》学  
描述: 。心法与《易》学,这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的主体在于“心”;后者的根本在于“易”。然而,心法与《易》学并非不可逾越;相反,在中国文化史上,二者之结合不仅成为事实,而且关系至为密切。
< 1 2 3 ... 8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