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汉史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新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孝经》   后楚   汉承秦制  
描述: 学术界受《汉书》的误导,常把“秦汉”并称,不妥。秦、汉之间,应有“后楚、楚汉战争”;两汉之间,应有“、更始之乱”等时期。《汉书》还从古为今用的角度,全面作伪董仲舒传,编造汉武帝尊儒是“罢黜百家独尊
论僧佑在六朝佛教史上的地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律学   佛教史   夷夏   《弘明集》   《出三藏记集》   戒律   中国佛教   孙绰   《大正藏》   译经  
描述: ,为他的弟子和许多译经大师所恪守。随后,南有佛陀跋陀罗,北有鸠摩罗什,将中国译经事业推向的高潮。其次,佛教义学也蓬勃发展,般若空之学肇其始,涅槃佛性之说继其后,还有儒,道、释三教的本末异同之争,夷夏
论六朝文化的开放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开放性   六朝文化  
描述: ,涵容百川,吞吐万象,儒、道、玄、佛各种文化思潮竞相争奇斗妍,学术文化氛围空前活跃;文人雅士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力求摆脱礼教束缚,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自由驰骋的空间,呈现出文化开放的特征。
荀子的学术性质之我见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治   礼义   礼法   仁政   六家要旨   子产   晏子  
描述: 也不能为儒家。认为荀子在学术上“自成一体”有一定道理 ,但对“自成一体”要具体化 ,否则容易将其说成“杂”家。荀子应是百家争鸣的一个独立学派———荀家。 1.司马谈关于百家的划分未将“礼”作为一家
简论《金瓶梅》宗教描写中的新形态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金瓶梅》   和尚   新形态   三教   宗教   道士   胡僧   西门庆   吴月娘   岳庙  
描述: 发展中又能互相渗透和融合。三教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统摄的影响作用,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说,中国古代任何意识形态,任何精神产品都难以超脱于儒、道、佛三教的影响之外。古代小说在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与三教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充满着儒、道、佛三教的思想意
原典儒学人性论:“自然一使然”架构——以告子、孟子与荀子之辩为考察中心
作者: 刘悦笛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动物本性   消极情性   原典儒学   “自然一使然”架构   道德情性   人性论  
描述: 的,但却试图在先天与后天之间搭建桥梁;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恰恰介于告子与荀子之间。这种人性的基本架构是在先天与后天、本能与培育、自然与使然的张力之间来确定的,这恰恰是中国早期思想特别是原典儒学带来的当代启示,既承认人性的自然根据,又接受人性的后天濡化,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具有重要的“全球”价值。
原典儒学人性论:“自然—使然”架构——以告子、孟子与荀子之辩为考察中心
作者: 刘悦笛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动物本性   消极情性   原典儒学   道德情性   “自然—使然”架构   人性论  
描述: 的,但却试图在先天与后天之间搭建桥梁;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恰恰介于告子与荀子之间。这种人性的基本架构是在先天与后天、本能与培育、自然与使然的张力之间来确定的,这恰恰是中国早期思想特别是原典儒学带来的当代启示,既承认人性的自然根据,又接受人性的后天濡化,就是在今天看来也具有重要的“全球”价值。
墨家“推类”思想对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文化   墨家   法家   儒家   推类  
描述: 春秋末期 ,墨家创始人墨子及其后传弟子提出了“推类”思想。这一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理论对当时儒、法两家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浓厚的儒、法烙印 ,我们认为 ,墨家思想在方法论层面上 ,通过作用于儒、法两大流派这一间接途径对中国传统法文化产生了影响 ,其对于传统法文化的塑造、产生、发展功不可没。本文力图通过“推类”思想的提出、“推类”思想对先秦儒、法两家的影响、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例证三部分的论述 ,对上述观点予以学理证明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是班固的伪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崇尚儒学”   儒者宗   天人三策   公羊春秋   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绌抑黄老   义政  
描述: 古今学术界都用《天人三策》来研究董仲舒 ,这是个重大的学术误区 ,《天人三策》是班固的伪作 ,它不出自司马迁 ,整个西汉人均未提及《天人三策》。《天人三策》独出于班固 ,但不能自圆其说 :1.《天人
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新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王臧   德治   黄帝   法治  
描述: 传统至今,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用"无为而治"或"无为"、"有为"等哲学思想解释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并用"曹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尊儒"的建议等作为"黄老之治"的起点和结束,笔者认为欠妥."黄老之治"要分"黄帝之治"和"老子之治",要从政治思想上看问题,黄帝的政治思想是"法治",老子的政治思想是"德治",在"黄老之治"时期,二者是交替为主的."曹随"只是"老子之治"的起点,"黄老之治"的起点是"黄帝之治",即"萧规"时期;"黄帝之治"早于"老子之治"退出历史舞台,是"黄老"内部思想斗争的结果;"老子之治"后退出历史舞台,是汉武帝采纳王臧的建议"绌抑黄老尊崇儒学"的结果.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