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辽代佛教文化小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教文化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影响   辽朝   契丹   佛教   须弥座   斗拱   艺术风格   辽代   木构建筑   独乐寺观音阁  
描述: 契丹建国以前,信奉巫教(萨满教),以自然力自然物为崇拜对象,如祭山、拜日、射柳、祈雨及岁除拜火等民间崇拜活动十分流行,故契丹有"好鬼贵日"之俗.后来因受中原汉族文化影响,佛、道两教也在漠北草原流行起来.例如,于902年在龙化州修建开教寺,不久,又于912年在皇都修建天雄寺,这是契丹创建佛寺的开端.918年(神册三年)阿保机兴建皇都时,曾"诏建孔子庙、佛寺、道观",反映了契丹统治阶级对儒、释、道三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佛教中的真言宗和禅宗在辽朝盛行一时,传播于各地.太宗得燕云十六州后,佛教获得了进一步传播,圣宗以后,佛教事业益盛.特别是公元1004年,澶渊结盟以后,辽宋双方出现
论师资培训中的学以致用教学原则
作者: 暂无 来源: 上海教育科研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应用知识   岗位培训   教学原则   成人教育   基础理论   师资队伍素质   基础知识   学习过程   注重实际   教育教学能力  
描述: 我国教育史上,有不少教育家提倡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孔子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他认为如果学习只是口头上能说不能身体力行,那是极其可耻的。所以“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荀子把学习过程看成是由“闻见”、“知”、“行”三个步骤组成的,强调“行”为学习的终点。他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儒效》)还说“知之而不行,虽敦而困。”(《荀子·儒效》)这里,他不仅提出了“行”高于“知”,即“用”高于“学”的见解,而且深刻地提出“学了知识不能去实行,知识学得再也多是没有用处”的观点。东汉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王充,更是强调学用一致,提出教学要注重实际的“效验”。他说:“凡贵通者,
老、庄异同论——为纪念先师熊十力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周易   道德经   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   韩非   庄子思想   经典释文   异同论   儒家经典  
描述: 随着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兴起的“诸子”,主要是一些“辨雕万物,智周宇宙”, “英才特达”的“大夫、君子”,他们“炳晃垂文”(《文心雕龙·诸子》),企图“以此驰说,联合诸侯”(《汉书·艺文志》),发挥事业,有所作为。司马迁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以庄子附于老子之后,原因是庄子思想的“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至若法家韩非与老子合传,也由于他的某种观念“原于《道德》之意”;这就暗示“诸子”尽管生不同时,论述自成体统,并不意味彼此认识毫无关系。班固心知此意,以为“诸子”之“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同上)。因此,陆德明撰《经典释文》,便以《老》《庄》殿于儒家经典,隐寓儒、道思想的交流,而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实为“孔师”(《文心雕龙、诸子》),决不是偶然的。不难想象,“诸子”或择取足以充实己见的他家之说,势必存在异、同,《周易》的《暌卦》肯定百物“以同而异”,确不可拔,学者严加区分,方能“辨是与非”(《系辞》)。魏、晋老、庄学兴,而留意二氏之异、同者盖寡,本文将从事初步探索。
< 1 2 3 ...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