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商研究:儒家伦理与现代社会探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日常生活世界   交易成本   现代社会   儒家思想   儒家价值   访问员   儒家伦理   工具理性   儒商研究   企业家  
描述: 本文以儒商为切入点,尝试探究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的作用。所谓儒商,指怀抱儒家道德价值的商人。本文首先构造儒人的理念型,作为衡量儒商的准绳。研究通过熟人推介,以深入访谈方式,共走访了40位企业家。结果显示,讲求道德价值的儒商,做生意的时候虽然未必物尽其利,总可以在利害计较的市场找到一席之地。由此可见,以儒家伦理来抗拒现代社会工具理性横肆,并非能与不能,而是为与不为的问题
《清真指南》与儒家伦理哲学关系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学关系   真主   道德规范体系   清真   儒家伦理   伊斯兰教   伊斯兰哲学   儒家学说   明明德   道德修养  
描述: 马注所著的《清真指南》约二十余万言,共分10卷。包括伊斯兰和回族的历史、经义、哲学、教律、天文、传说。他在自序中说:“鉴于儒习罔闻”,“正教久湮,异端左道,眩感人心,著为是集,经号指南”。主要内容为“晰请教异同之理,阐幽明死生之说,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未言后世”。这部著作不仅材料丰富,而且每一问题都有作者独到的见解,每一见解都引证阿拉伯文经典作为论据,如按体例分,全书可分成译和著两个部分,“集穷经而摘其粹”,是译述的部分;其它有关宗教哲理、教义和民俗方面的诗文,则属于著作部分。《清真指南》一书,“博览诸家,折衷于天方”,把诸家的思想(伊斯兰哲学、中国儒、释、道各家哲学思想)汇集起来,加以评点,并系统地表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马注在该书中,以独到深刻的伊斯兰哲学为“体”,广泛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思想,尤其儒家哲学思想,拿来为我所用。作为该书诸多内容的一个方面,《清真指南》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伊斯兰教伦理哲学思想,而且在进行论述分析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哲学的思想、术语和观念,来加以佐证,以使其伊斯兰伦理哲学思想易于被中国人了解和理解,也易于被中国穆斯林学习和接受。马注站在宗教与世俗的交结处,贯通西中,融合伊德,引...
儒家思想与东亚发展模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发展论坛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儒教文化圈   现代化发展方向   新教伦理   儒家伦理   东亚模式   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   文化背景   东亚发展模式  
描述: 儒家思想与东亚发展模式陈启智在齐鲁文化中,儒家思想影响最大,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传播到国外,以致在现代的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目前人们常称谓的“儒家文化圈”。我们有必要对儒家思想与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东亚发展模式的关系作出认真探讨,正视儒...
试论从《易经》到《易传》的理论环节
作者: 暂无 来源: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天人关系   天道   《易》   《系辞》   孔子   自然现象   儒家伦理   社会现象   《易传》  
描述: 本文认为;《易传》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易经》中的天人思想是《易传》产生的根本依据;孔子、老子对天道、人道内涵的独立思考以及孔子晚年沟通天人关系的努力为《易传》的产生提示了发展方向;儒、道交争的发展迫使儒家探求其理论的天道依据,从而促进了《易传》的最后形成。
东方儒学论纲
作者: 暂无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日本儒学   儒家思想   朝鲜儒学   东方儒学   儒家伦理   新加坡   朱子学派   中国哲学   儒家经典  
描述: 东方儒学论纲蔡德贵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尤其是东方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所指的东方儒学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儒学文化圈国家的儒...
中国行为礼仪论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仪礼》   民族精神   行为礼仪   华夏民族   道德重建   孔子   儒家伦理   《论语》   精神文明建设   制度礼仪  
描述: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前夜回顾与展望,人类惊异地察觉:本世纪工业化迅猛发展,创造出已往数个世纪相加都无法比拟的物质文明,而精神文明却在枯萎,甚至出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衰退.于是,道德重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成为东、西方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共同理论焦点.有趣的是,蓦然回首,中国儒家的心性伦理被摆到世界文化的宏观背景中——尤其是那些所谓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国度——成为重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文化资料或思想资料.祖国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是好事,值得庆幸、自豪.然则这时更需要的是保持清醒,人家的重视、研究、选择,那是人家的事,我们自当清楚: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博大,远不是儒家一脉独自所能涵盖的,作为文化资源,除儒家外,尚有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因此,强调立足实地,冷静而细致地数一数“家珍”是十分必要的.努力耕耘,共建精神文明家园.此乃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海外新儒学的新动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动向   现代新儒学   现代新儒家   余英时   儒家伦理   本体诠释学   韦伯   中国哲学   成中英   理性主义  
描述: 本文把现代新儒家与现代新儒学的关系作这样的界定:新儒家指那些具有强烈的传统意识.以儒家传人自居,而又在理论上略有建树的思想家.新儒学涵盖的范围更广,不仅包括新儒家,还特别指谓那些虽具不同的学术背景或社会立场,但都对儒学传统的现代意义从不同角度作抉发、阐明的学者所推动起来的学术思潮.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新儒家是中国现代思想家响应现代化挑战的产物之一,但其对待现代化存着很悬殊的态度.提倡乡村建设的梁漱溟为保住文化本根而努力,对此是排拒性的;而在台港大学讲坛上讲内圣外王之牟宗三辈,则要用儒学来指导现代化了.相比之下,新儒学的另一批提倡者,态度要平实一些.这些活跃在大洋彼岸的学者更关切的问题似乎在于“适应”上,即儒学如何适应现代化,
中国行为礼仪论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仪礼》   民族精神   行为礼仪   华夏民族   道德重建   孔子   儒家伦理   《论语》   精神文明建设   制度礼仪  
描述: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前夜回顾与展望,人类惊异地察觉:本世纪工业化迅猛发展,创造出已往数个世纪相加都无法比拟的物质文明,而精神文明却在枯萎,甚至出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衰退.于是,道德重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课题成为东、西方迎接新世纪挑战的共同理论焦点.有趣的是,蓦然回首,中国儒家的心性伦理被摆到世界文化的宏观背景中——尤其是那些所谓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国度——成为重建社会道德价值体系的文化资料或思想资料.祖国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重视,这是好事,值得庆幸、自豪.然则这时更需要的是保持清醒,人家的重视、研究、选择,那是人家的事,我们自当清楚: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博大,远不是儒家一脉独自所能涵盖的,作为文化资源,除儒家外,尚有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因此,强调立足实地,冷静而细致地数一数“家珍”是十分必要的.努力耕耘,共建精神文明家园.此乃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端公戏与儒家伦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规范   道教文化   《中庸》   《大学》   端公戏   封建统治者   儒家伦理   宗教信仰   《琵琶记》   儒家经典  
描述: 云南昭通地区的端公戏是由江西、四川传入的,有据可查的历史约六百多年。昭通端公戏的主干是正戏,亦称正坛戏,是滩坛法事中的主要关目。除正戏外还有耍戏一类,亦称春戏、花戏,大多是移植搬演地方戏曲剧目,此类端公戏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滩戏了。本文中所指的端公戏,是仅仅对正戏而言。端公戏的剧本有民间收藏的手抄本和坛师、艺人口述的记录本数十种。这些剧本能够体现出摊坛祭把的宗教目的与神魔故事、戏剧表现形式相结合的特点。从《礼请》、《凤凰营》、《游洞学法》、《大游黄花山》等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剧本来看,内容反映出巫滩与道教、佛教、儒家文化的融合杂揉。道教文化是端公戏的土壤,道教的思想意识是端分戏的灵魂。佛教的因果、轮回等观念,也在端公戏中有所反映。在不少端公戏中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那就是起劲地宣扬儒家伦理纲常;有的戏甚至于不顾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生技活扯地借人物之口来作一番说教。且看下面所举的几个例子:《礼请》是凡傩祭必行的重要法事,也是端公戏中起着中心环节作用的剧目,由金重、玉女、陈公老师请各方诸神降临法坛,既是庄严的仪式,又是以人扮神的表演。所请的道君、佛祖、儒圣被尊称为上三教的教主,孔子与太上老君、...
论道教的文化中介作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沈阳大学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中介作用   道家   儒家思想   文化中介   文化融合   儒家伦理   魏晋玄学   哲学思想   佛教与道教  
描述: 儒、释、道的融合,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不断交融以及和外来文化的融汇.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的是:儒、释、道是经过相互纷争、相互论难、相互吸取而最终融合的.这个过程从汉代一直延续到宋明时期.但纷争最为激烈,并且一直贯穿全过程的是儒佛两家的纷争.这确实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异质文化的冲突和斗争.儒家讲的是入世主义,宣扬治平之道,重视的是现实社会的治理;而佛教企求无生永灭,追求虚无飘缈的彼岸世界,因而儒佛两家在根本理论上就发生了冲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立即
< 1 2 3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