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经学诠释到美学诠释:对孔颖达诠释学思想的一种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动态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学   孔颖达   美学诠释   权威地位   经学   《五经》   学思   《五经正义》  
描述: 进行一番讨论。[1]一为了合乎唐代统一经学的宗旨和科考规范,“疏不破注”是孔颖达等人诠释《五经》经传时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也构成了唐代经学诠释的一大特点。从所谓“疏不破注”诠释原则入手,有助于我们更
玄学的儒学旨趣及其政治文化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社会科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治   士人   名教   经学   玄学   自然   儒学  
描述: 玄风之起,儒道齐一;其后吸纳佛学,文化勃兴。魏晋名士虽多好老庄,然玄学产生、发展、成熟的各个阶段,实乃均致力于调和理想名教与现实人伦,其中更开发了中国人的思辨能力,以独特形式为重振儒风躬身先行。
浸润在历史长河中的君子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智慧中国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君子论   先秦儒家   儒家典籍   儒家思想体系   天末怀李白   长河   诗人李白   经学   君子人格   吕泾野  
描述: 。关于君子人格理想的论说,主要集中在先秦儒家典籍之中。这些儒家典籍成为经典之后,历代学人不仅反复习诵,而且不断进行注疏阐释,在泱泱典籍中,形成了“经学”。先秦儒家关于君子的论说也就
先秦经学起源及其开启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文化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起源问题   作者   先秦   子夏   意义   孔子   经学   礼记  
描述: 历来论及中国古代的经学起源,必述及孔子而往往忽略子夏。《礼记·乐记》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明圣者,述作之谓也。”然则无述者,作者焉明?如能将孔子与子夏共同研究,则对经学起源问题的认识,会更深
经学信仰与韩愈“文以明道”的文学阐释观念的提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危机   “文以明道”   信仰   经学   文学阐释   社会历史背景   韩愈   政治危机  
描述: 引言论及韩愈“文以明道”观念得以提出的原因,学界多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予以分析,以中唐时代的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作为出发点,认为韩愈所“明”之“道”,乃是政治上的“尊王攘夷”,以及文化上的“尊儒排佛”。①对于“文以明道”观念的评价,也多从“适于时,救其弊”的角度予以肯定。②可是,我们知道,韩愈力倡古文,其志实在“古道”,所谓“好其言辞”,乃“欲兼通”耳。③其“文以明道”的文学观念,在指导写作的意义之外,④实是关于“文学为何”(what literature is)的问题,讨论的是文之为文的终极依据在于“道”的问题,这是文学本论(theories ofliterature)的问题,属于本体论(ontological)的范畴。⑤除在文学史的创作论范畴内对“文以明道”的观念进行讨论之外,在作为文学阐·2释观念的意义上,尚有讨论的余地。另外,韩愈“明道”的目的在于兼济天下,致用于当今,这当中有家国政治的思考,⑥也蕴含“重建儒学权威”的努力,⑦但是,我们以为,作为一代大儒的韩愈,在对其为学和为人的探讨研究之外,其为道的一面,也即其儒之为儒的终极关切和心灵信仰的一面,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我们这里讨论的信仰,是在蒂里希所...
论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学   道家   汤用彤   经典解释   经学   魏晋玄学   解经   儒家   王弼  
描述: 儒家经典的解释历程里 ,如何从儒家与具体事象纠缠的经典言述中 ,解释出具有普遍品格的意义 ,使儒家之理想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发挥作用 ,始终是儒家解经历史上一个不能迥避的问题。魏晋玄学既释道 ,也释儒 ,它的出现首先为儒家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不同于汉儒的思考方式。它的兴起与其说是道家思想的创新发展 ,倒不如说它同时也是儒家经典解释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企图通过分析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展示儒家经典解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典解释的目的与经典解释方法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关系理解与不同经典之间的交流之相关性。最后通过作者对汤用彤先生的批评 ,进一步探讨特定的经典解释的目的与特定的经典解释的方法相互间可能产生的矛盾。一、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从《魏晋玄学论稿》的编目看即知 ,汤用彤对玄学与如何解经的关系最为关注 ①。汤用彤认定 ,玄学之所以对儒家经典解释传统形成有重大作用 ,并由此而成为解经的典型的原因 ,就在于 :魏晋玄学通过王弼、向秀和郭象所体现出来的儒道两家经典的互解 ,不仅使儒道两家的分歧 ,通过字句上的精心诠释而得以化解 ,而且更重要的是 ,使儒家经典所蕴涵的普遍性品格得以发掘 ,并为经世致用奠定思想基础...
巴西名士 蜀汉硕儒--谯周述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西   《三国志》   述评   谶纬   谯周   经学   蜀汉   巴蜀士族   史学   《易》学  
描述: 陈寿《益部耆旧传》载,晋时,益州从事李通为文颂巴西谯周:“抑抑谯侯,好古述儒,宾道怀真,鉴世盈虚,雅名美迹,终始是书。”确乎,“好古述儒”、“鉴世盈虚”,很能勾勒谯周既精于经史、又洞明世变的形象特征。
陆德明的南学风韵及其对经学的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孝经》   南学   《经典释文》   《古文尚书》   经学   《旧唐书》   《周易》   《论语》   陆德明   《春秋》  
描述: 。二、对两汉、魏晋以来的经学及老庄的研究成果作了总结。三、对文字音训作了系统研究 ,在释文注音方面为经学统一作了准备。《释文》一书影响深远 ,奏出了南学统一全国学术的先声
东汉士风中的“禄利”、“名节”之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固   明帝   士大夫   桓谭   士风   经学   党人   东汉初期   光武帝   外戚  
描述: 士风:士人风尚,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东汉士风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从文献材料看,古人对东汉士风一般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士人的个体人格,称为“风格”,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膺)风格秀整,高目标持”;二是指士人的群体行为准则,称为“士行”、“士节”、“士则”,如称东汉名士陈寔“言为世范,行为士则”(《三国志·邓艾传》引《陈寔碑》);三是指士人学风,有时称“儒风”或“儒者之风”,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曰:桓灵之间“儒者之风盖衰矣”;四是指士人精神的社会效益,有时称“风化”,有时直接称为“风俗”,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对东汉士风的全面探讨是个复杂课题,不仅是个史学问题,还涉及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学诸多内容,其中对东汉士人精神风貌流变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而“禄利”、“名节”之变,当是东汉士风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倾向。
及年三十弃举业——经学与黄宾虹
作者: 暂无 来源: 荣宝斋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宾虹   年三十   周易   科举制度   举业   画学   敬敷书院   经学   黄氏   国际学术研讨会  
描述: 一 小引 二○○四年八月二十七日,"重读经典--黄宾虹原作展"暨"黄宾虹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一百零四幅黄宾虹山水、花鸟、书法、画稿作品,让人感受到了黄氏艺术之魅力;一百二十余篇专论和八十余位专家的庞大阵容,将黄氏艺术之研究引向深入。黄氏画学之成因,固然受到儒、道、释及西学诸方面的影响,然其早年习举业、读经书的经历,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为其日后艺术之发展打下了深深烙印。
< 1 2 3 ... 12 13 1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