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炼舞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足球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伤病恢复期归来之后,安德森各项赛事仅仅得到8次出场机会,渐渐远离了全队体系。虽然11月27日血洗布莱克本一战表现不错,但明年1月他仍有可能离开老特拉福德。 年轻的代价 1987年
2010年暑期人大附中作文素质提升计划 体验生活,深入思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陌生的感受。没人陪伴和分享,无人理解与包容,都会使我们感受到孤独,品尝到寂寞。宏大的世界常常变成一个孤岛,喧腾的人生有时分外冷清,怎能不生出寂寞?但在一定程度上,寂寞却是一种情怀,是孤芳自赏,还是孤
成功并不远
作者: 暂无 来源: 足球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1平6负。德国队在这里也曾经输掉了1982年世界杯决赛。两年后,汉堡又在同一块场地0比1输给诺丁汉森林,和欧冠擦肩而过。最惨的是1986年的科隆,他们在联盟杯决赛酋回合被皇马在伯纳乌打了个5比1
2000年第9卷总目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374) 1997-1999年我院抗高血压药物利用调查及评价… 宋庆翠孙惠丽黄仲(375) 316株细菌药敏分析 王晖(377) *经验交流* 1例麻醉意外的抢救及分析 秦治敏(379) *药物不良反应
生活家苏东坡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夏地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西南部,岷江的中游,古称眉州,两宋期间有数百人考取进士,是中国历史上的进士之乡。1037年1月8日,苏轼诞生在今天的眉山市三苏乡。那个时代,中国是个巨大的乡村,和大多数婴儿一样,苏轼生于乡间。两年后,他
不想当小偷的教授不是好学者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朵渔 汪晖老师涉嫌抄袭这件事,在“学术界”炒得沸沸扬扬,我以观剧(兼打酱油)的心情愉快地关注了两个月,期待中的主角依然没有登场。汪老师倒是心态好,丢下一句“让学术界自己去澄清吧”,就闪人了。“身后是非谁管得,满街争说蔡中郎。”我很好奇,“学术界”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怎么来澄清? 以我的观感,“学术界”实在是既虚妄又具体,像一个江湖,虚妄得无所指无边界无人称,但又可具体到“朋友”、“敌人”和“观众”。我就是那个具体的观众——沉默的大多数;而在这件事上所有挺汪的人士则被指认为汪的朋友。汪老师的“敌对者”众多,始作俑者当然是“犀利哥”王彬彬。 王彬彬老师以抓人小辫子著称,但他基本上一抓一个准,我端的佩服。民国都过去那么多年了,现在留辫不留头的大有人在。王老师这次不只是抓住了汪老师的小辫,而是像抓小偷一样,直接抓住了手。从谁的篮子里,偷了什么菜,然后存放在什么地方。白纸黑字,言之凿凿,我还没看到什么有力的反驳。大多数挺汪者都是绕道而走,或者说“窃书能算偷吗”,或者干脆说抓小偷的人道德、态度、人品、心理……有问题。王彬彬的文字里的确透着一股抓住小偷的轻松快意,不厚道是肯定的。干这种事的,没几个厚道的。厚道是一种乡愿,风度,无论窃钩还是窃国,均可云淡风轻地一笑而过。王老师不按江湖规矩出牌,乐于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是悲剧还是喜剧?我最初是以看喜剧的心情围观的,看着看着,就觉得越来越像一出悲剧。 悲剧的主角当然是汪老师,但他又拒不登场,这就更加悲剧了。为他的沉默与缺席担心的大有人在,易中天老师说:“说句实话,自打《南方周末》全文发表了王彬彬先生的文章,我就一直替汪晖教授捏把汗——像他那样死不开口,硬扛着,恐怕不是个事。”谁说不是呢。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应该是汪老师这种级别的学者应该采取的策略,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者,是忍受不得任何学术污点的。难道他真的相信“学术界”会把这件事情澄清?我们学术界的事情,向来是越澄清越乱,因为底子本身就是浑浊的。“承认错误也不丢人。死不认错,那才是神仙都救他不得!”易老师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谁说承认错误不丢人?承认了错误不仅丢人,而且还会丢掉其他什么什么。不承认错误可能会死,承认了错误立马就死。我们这里的纠错机制就像“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随意得很。因此,林毓生教授呼吁成立“汪晖涉嫌抄袭调查委员会”,才更显其理性和建设性。可惜,老先生呼吁了半天,似乎“相关部门”并无意回应。 现在,陆续登场的“挺汪”人士有被丑角化的危险。钱理群老师、李陀老师以及众多的汪粉等等,对“抄袭”本身有点避重就轻,转而去指责别人的动机、心理、道德之类的东西,这就有拉偏架、搅浑水之嫌。我觉得哥们义气对汪老师纯粹是帮倒忙。群众的眼睛是贼亮的,尤其是围观的群众。说什么“南北暗战”、“派系斗争”、“个人恩怨”之类的,都是逃遁之词。虽然提倡“深度围观”,我觉得唯这件事可抛开“深度”不管,愉快围观即可。是戏就有收场的时候,我想汪老师大概也盼望着这出“王汪罔”尽快剧终。 王老师的第一篇大批判题目叫《汪晖的学风问题——以(反抗绝望)为例》,王批汪的学风问题有二:一日文理不通,二日抄袭。抄袭就是偷,汪老师到底偷没偷,“学术界”还在澄清过程中。汪老师的“文理不通”我是亲身领教过。没读过他什么书,有一次被一位汪粉嘲笑,说不读汪毋宁死。大有“朝不闻道,夕死可矣”的架势。赶紧去图书馆,借来四卷本《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准备攻克一下。就我那一次的阅读经验来说,很不愉快。我刚刚找到一句话的主语,它的谓语马上来了一个小跳,随着定状补转了三个圈之后,宾语已经渺无踪迹了。你到底想说什么嘛,你有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意见?这让我焦虑,开始深刻怀疑自己的智商。太没有尊严了。于是《导言》都没有读完,赶紧将书还掉,以避免陷入更深的自我抑郁。 王老师说汪老师的文风连“晦涩”都算不上,根本就是“文理不通”,让我的心结稍解。不通的原因有多种,或者根本没想通,或者语文不过关,再或者就是消化不良。王老师说他在研读《反抗绝望》时有个发现:在通篇晦涩的论述中,他会突然遇上一段很清通、很平实、很晓畅、因而也很好懂的话,“我做了很有限的查考,发现这种突然出现的迥异于汪晖惯常风格的论述,往往出自他人之手。更直白地说,是从其他人的书中抄来的”。萝卜再快也要洗泥,剽窃至少也是一种手艺。抄来的尚能让人明白,而自己写的倒晦涩起来,这不是能力问题,就是故作高深。故作高深是因为有个名士、才子的名头,不能落人之后。起了争胜之心,想再老老实实做学问就难了。出名趁早啊,但自己想的别人早巳想过,或别人说的比我漂亮多了,怎么办,于是就“搅拌”、“组装”一下以为己用。这样的事我也干过,读本科时很是“化用”过不少名家的东西,像做一件百衲衣,在这里要向我的本科老师道个歉。这种心态乃人之常情,我儿子在两岁的时候为了使用一个新词,硬是造出这样的句子:“其实我会做饭,然后我就喝醋。”为了试用一下“其实……然后……”,他什么都不顾了。 名士心态害人不浅,相对于抄袭,“心态”之坏可能是一个更为根本的顽疾。“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举世趋此,而其族有不奴者乎?”先儒熊十力对学术上的“逐臭”之徒非常反感,“吾国学人,总好追逐风气,一时之所尚,则群起而趋其途,如海上逐臭之夫……逐臭者,趋时尚,苟图媚世,何堪恬淡。随众势流转,侥幸时名,何堪寂寞。逐臭之心,飘如飞蓬,何能专一。”他对那些“徘徊周旋于人心风会迎合之中”的浮华名士尤为厌恶,“虽得名,亦无自得之意矣”。熊说,凡有志于根本学术者,“当有孤往精神”,如王船山那般,“船山正为欲宏学而与世绝缘。百余年后,船山精神毕竟灌注人间”。“人谓我孤冷。吾以为人不孤冷到极度,不堪与世谐和。”而如李恕谷“那般虏廷官僚,胡尘名士,结纳虽多,恶足宏此学”。熊氏认为,“恕谷忍不住寂寞”的原因,正是因为骨子里“实伏有驰鹜声气之邪欲而不自觉”。(《十力语要》卷四)
财讯快报季刊第201301期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讯快报季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蛇来运转 决战8500点:1.金蛇昂首 先倨後恭 财长铁口 8500点非天险/方亚申2.高价绩优股灵蛇出洞 手持电子商机正夯 生技红透半导天/黄俊超3.股王 谁将胜出? 苹果的高度牵动台股股王新战局
皮亚尼奇:保卫萨拉热窝的少年
作者: 暂无 来源: 足球之夜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的波黑队与实力强劲的欧洲杯冠军西班牙队同组,在前者10战全胜积30分的前提下,波黑队以19分力压土耳其队获得与葡萄牙队的附加赛资格。首轮波黑队以0比1小负对手,皮亚尼奇只获得替补上场的机会。易地再战
秘点背后 千年悬空寺之谜
作者: 暂无 来源: 科普童话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悬空   寺庙   水侵蚀  
描述: 在北岳恒山脚下,有一个闻名世界的奇特景观——悬空寺。顾名思,悬空寺就是“悬”在空中的寺庙。1500年来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地震、雨水侵蚀,它始终屹立不倒,足以令世人称奇。 绝壁上的“危楼
和顺 让你不想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养生·上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图/胡元骏 如果不能生活在和顺,我愿意把精神的家园建在和顺。 和顺是静静舒展在滇西高原深处的小镇,堪比江南水乡般秀美,却又多了几分纯洁与透明。全镇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次递升,绵延两三公里。这罩曾是马帮重镇、古“西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并有“华侨之乡”“书香名里”的美名。尽管常驻人口仅6000余人,但旅居国外的和顺人却达6万人之多,分布于13个国家和地区。 在这座不大的小镇里,孕育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国师尹蓉和饮誉中外的“翡翠大王”——寸尊福、张宝廷等一大批英才人杰。 神奇吗?神秘吗?畅游于此,无疑就是将自己融进博大深邃的文化氛围之中了。 建筑史诗“四和三顺” 有人说,建筑是有形的诗。那么在我看来,和顺的建筑就是一部凝固的建筑史诗。曾有人对解放以前和顺的古建筑进行过调查,发现8万多平方米、100多栋老宅子保存完好,不由得让人感叹:和顺本身就是一座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如果若要给和顺的建筑文化加一个标签的话,那么“四和三顺”无疑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和顺没有豪宅深院,多是小康之家。即使曾贵为云南都督蔡锷秘书长李曰垓、富如翡翠大王张保廷的私宅,与普通小康之家的私宅也大多相仿,此乃和谐;和顺的建筑融合了中国徽派、江南民居以及南亚、西方建筑文化的特色;各种文化的融合一点也没有生硬的感觉,反而还别具一格,此乃融合;和顺建筑的墙基高筑,古朴厚重,虽历经百年风雨却神采依然,老宅皆为木结构,多用不易糟朽的黄心楠木、紫楸木这些上等木材制作,照壁及市内装饰用水墨画而不用彩绘,室内木雕及装修保持木料本色,不上油漆。此乃随和;和顺有寸、刘、李、尹、贾、张、钏、杨八大姓氏,分别修建了祭祀祖先的祠堂,即八大宗祠。同时,和顺还有七座寺庙,佛道儒共存,此乃和睦。 所谓三顺,就是和顺建筑都为顺势而建、顺巷而建、顺其自然。民居群落顺山势而建,符合“枕山、“环水”、“面屏”的中国风水理念。围绕小河顺山而建,不占良田;豪门大户与邻里和睦相处,顺巷建房,不惊扰邻里,这也是和顺人秉承崇尚公德、以和为贵的儒家思想的体现;顺其自然则体现在建筑选址上,由于这里人多地少,不可能强调坐北朝南的传统民居坐向,只有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基本建筑格局,门头朝向变化丰富,以符合风水理论与审美需求。 乡村第一图书馆 和顺人杰地灵,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地方,承载这些文化底蕴的要素很多,但不得不承认,和顺图书馆是其中最浓重的一笔。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同盟会员、留日学生、和顺人寸馥清等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时代发展大潮,在乡中发起组织了“成新社”。社中购置了新知识书籍,作为公有图书提供群众借阅,这在当时偏僻的小乡村,应该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到了民国初年,旅居缅甸的和顺青年寸仲酞、李清园、贾铸生、李秋农等,继承先辈的事业,谋求家乡进步,在缅甸瓦城组织了一个“青年会”,其宗旨是发展家乡文化。不久,青年会发展到家乡,于1924年,创办了“阅书报社”,从上海等地订购了一些书刊供乡人阅读。当时,从上海等内地大都市到云南边疆,因交通不便,寄到这里的新闻报纸已成了历史资料,于是他们把运输路线改从水路运到缅甸,再经八莫沿着古老的西南丝道用马帮运至和顺,最后到达读者手上,可见其中的艰辛与执著。 随着“阅书报社”的影响和作用日益增大,1925年,“青年会”改组为“崇新会”,“崇新会”将“阅书报社”扩大为图书馆。1928年,在原咸新社的社址上,和顺图书馆诞生。1938年建馆十周年之际,又在旧址建盖了规模更大的中西合璧的馆舍,即现在的模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和顺图书馆的萌芽、诞生,直至1998年被正式纳入国家公共图书馆建制之前,这里的运作与管理都是靠乡人、华侨等民问力量在支撑。馆藏书籍、用具全部为民众捐出。 和顺图书馆现有藏书7万多册,其中古籍、珍本一万多册。客观地说,无论是图书馆的规模还是馆藏量,这里都算不了什么。然而,把它放在曾是穷乡僻壤的环境里,放在它诞生的年代的背景下,放在历史风云变幻的进程中考量,这个历经风雨八十多年的图书馆,的确不愧为“在中国乡村文化节堪称第一”的图书馆。令人敬畏。 民居旅馆“背包客”的家 品味和顺,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在古镇里寻觅一家喜欢的旅馆住上几日。古镇里的民居旅馆不少,他们大多设在幽深古巷的百年老宅中,老屋深院,古香占色,让人在呼吸之间都能感受得到小镇的历史气息和人文情怀。譬如“号里头”。 老板娘寸静玲是个幽默开朗的女子,和顺土著。这里之所以叫“号里头”,源于她家清代起就开商号,至今至少传承了6代。但开民居旅馆,按寸静玲的话说,是游客给的动机。2003年之前,经常会有游历和顺的中外“背包客”来此借住,热情好客的她从不拒绝,20元一个床位,实在便宜。烧得一手好菜的她还时常会露上几手招待来客,人家要付她伙食费,她那腼腆劲就别提了,说你们就看着给吧,现在回忆起这些,寸静玲还忍俊不禁。 后来,来的人逐渐多了,住宿起来会略感不便。当时一对每隔三个月就会从内地来此住上月余的游客建议,不如你重新规整规整,开个旅馆吧。于是,7年前,“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民居旅馆开业了。“号里头”也就成了和顺民居旅馆的先驱者。 来“号里头”居住过的“背包客”究竟有多少,寸静玲已经说不清了,但她和每个来住宿的客人都有合影,并且小心地将照片保存在儿子的电脑里。她说,这些照片对我来说都是财富,开民居旅馆,挣钱是次要的,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才是我最大的满足。 的确,很多游客也真的将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因各种原因,或许没有可能在此常住,但每隔一段时间就过来住上一阵的人很多,寸静玲也已经把他们当成是自己的家人看待了。她说,和顺淳朴的民风、美丽的风光、悠闲自在的乡土气息,再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绝对有别于一些过于商业化了的旅游景点的,大概这也是来过一次和顺,就想常留在此的一些游客所追求的吧。 寸静玲说,她有一句话想送给还未曾来过和顺的人:“在这里,会让你不想家。”我想,她做到了,至少我还会再来。 和顺顺和 “和顺顺和”的吉祥牌坊是进入和顺的必经之路,“和”是重点,“顺”是结果。一切都超乎寻常地和谐自然。 满是青苔的墙基,古朴的深巷,清澈的洗衣池,毛泽东的导师、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故居,八大宗祠,犹如在仙境中的儒释道三教一体的元龙阁,古法造纸、藤编艺术……由这些组成的完整的和顺,突然让我觉得,如果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到过和顺,那么人生肯定会留下缺憾的,但仅仅是来过就够了吗?这里有种可以让人内心充满宁静和安乐的气场,无形中造就了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是一种主动的享受与舒畅。心,那么自由。
< 1 2 3 ... 1490 1491 1492 149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