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圣贤学问与世俗教化:晚清时期程朱理学与纲常名教关系辨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化   纲常名教   晚清   程朱理学  
描述: 晚清时期,程朱理学在理论上鲜有创新,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特点。作为社会主流文化,它与纲常名教的结合趋于紧密,实用性得到强化。理学名儒曾国藩、倭仁等,学问、事功一以敦守纲常为志,而缺乏理学创始人那种哲理思辨与学理探讨。贤儒从祀文庙,旌表忠孝节烈,则是理学礼教化的重要社会表现。
南宋书院教化与道学社会化适应:以朱熹为中心的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化   道学   朱熹   书院   社会化适应  
描述: 朱子的书院教化运动极大地推进了南宋道学的社会化适应。朱子书院的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创造、传播新的知识、价值观和信仰(即道学)来影响社会革新,促进社会的变迁;通过道学价值观的教化与认同,塑造新的人格,从而
论古人的社会治理思想:以先秦儒家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   效率   治理   礼乐   人格   法治   正义  
描述: 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就应该重视社会治理问题。社会治理有两个基本向度,一是教化层面上的人格改良与礼乐教养,二是管制层面上的法治效率与法治正义,合言之即古人所谓“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儒学为何被信仰?:辜鸿铭对儒学宗教功能的阐释
作者: 吴争春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辜鸿铭   儒教观   信仰   宗教功能  
描述: 原因;儒学建立在遵循“人之真性”的人性关怀基础上是儒学被信仰的人性原因;学校与家庭对亲情之爱的教育与熏陶是儒学被信仰的情感原因;儒学对民众道德感的培育是其取代宗教教化功能的道德原因;能以道德教化维持社会良序是儒学成为被统治者推崇的社会原因。
身心与本体:《论语》作为儒经乐教论的格义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乐教   《论语》   文质之辨   身心含摄  
描述: 《论语》凡二十篇,有三十一处与音乐相关,且往往礼乐并说、诗乐同存。音乐不仅关乎抒发情志,更与德性增进关系密切。尤为重要的是,音乐被赋予了正统、权威的地位和严肃的政教意义。孔子“美善一体”的主张构筑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以艺术的形式使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并构建出中国诗学世界中的德性本体。
南北朝礼学盛因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族   经学   整合     丧服  
描述: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礼学尤明”时代。本文立足社会现实,围绕君权、族权的巩固,展开对当时礼学盛因的探析。以为战乱后重新整合社会秩序,离不开礼仪的实施及礼学的教化。其间,帝王意志起了很大作用。而
从“游于艺”看孔子美学思想的三重境界
作者: 张永祥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游于艺   三境   教育   孔子   美学  
描述: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美育思想引入到教育实践领域的思想家,他的教育理念不仅是教育弟子立德成人,还包括教化百姓化德成俗。孔子的美学思想体系中心是围绕教育问题展开的,依据其人生哲学的阶段性特点,呈现出
中国儒学作为一级学科何以可能
作者: 颜炳罡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圣   儒学教育   仲尼   上下五千年   羲画   重卦   人文教化   中国儒学   庖牺   孔门  
描述: 述训",刘勰的说法承汉人观点而来。《汉书·艺文志》认为,易为大道之源,而易道经过了"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历史演进过程。三圣即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三古即上古、中古、近古。刘勰认为,易道是中国人文教化的开始,伏羲画卦是开始,孔子作"十翼"是终结与完成,孔
尊经以明伦:明代儒学尊经阁的隐喻
作者: 赵永翔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经阁   经学   伦德   明代  
描述: 书楼,既为朝廷官吏学习统治术提供知识支持,也为民间士绅宣扬儒家伦理纲常、施行教化提供文字参阅,发挥着“崇经范道,贮书讲学、育士抡才”的综合性功用。明中叶以降,在邪说诬经的大背景下,各种玩经、叛经、毁经
战国竹书中的儒家法思想论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法思想   中情而丽于法   断情于哀   矜恤主义   上博竹书  
描述: 。这要求司法者既具有仁爱之心,"断刑以哀",又具有"增去以谋"的权变能力。这种法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政爱民、礼乐教化为主、刑罚为辅等政治原则基础上,体现出儒家法思想的矜恤主义与民本主义、人道主义特征。从简文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