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学》与先秦儒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文化类型   伦理学   《大学》   先秦儒学   伦理政治   政治思想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之道   孟子  
描述: 《大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先秦儒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一阶段,从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到战国末年直至秦汉之际,儒学有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儒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它在殷周文化大传统中酝酿,〔1〕适合中国
安昌浩在中国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国春秋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民会   中国东北   韩国独立运动   李承晚   伊藤博文   陈情书   韩国临时政府   大韩民国临时政府   民国政府   日本侵略者  
描述: 安昌浩,号岛山。1878年出生于韩国平安南道江西郡草里面七里凤翔岛。其始祖是高丽王朝末期的著名学者文成公安,他不仅首先将中国南宋的性理学传播至韩国,而且在韩国开了创办书院之先河,对于韩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安氏的后裔中也是人才辈出。安昌浩的父亲安兴国是个以务农为生的儒生,家境清贫。安昌浩12岁时,父亲即去世,他是在祖父的照顾下长大的。7岁始,他在父亲的亲自督教下,接受了传统的封建儒学。至9岁时,他的汉文水平已在私塾里出类拔萃,深为当地儒学家李锡宽等赞赏,后来他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安昌浩为妻。由于安家经济困难,安昌浩自9岁至15岁一直给人放牧,过的是半工半读的生活。1894年,安昌浩17岁
龚自珍的掌故学述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史稿》   礼部   掌故   朱杰勤   大学士   内阁制度   龚自珍   军机处   《龚定庵研究》   冯天瑜  
描述: 掌故之学,乃史学之旁支,不仅有资于文献,而且可以经世致用。清朝以少数民族人主中原,对汉族文人学士广为猜忌,百端钳制,文字之狱接武于朝。士子们大多噤若寒蝉,不敢褒贬时政,妄议朝政,惟有终生埋首经籍,冥心追古。因此,“不独讥刺朝廷之语绝无所闻,即掇拾掌故、导扬盛美之书,如《熙朝新语》、《石渠广记》之类,亦不多见”①。嘉道以降,伴随着经世思潮的勃兴,士子们竞相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掌故之学蔚为风气。而首开风气者,即为龚自珍②。但后世研究龚自珍学术的学者大多忽略了龚自珍对掌故学的贡献及掌故学在龚自珍学术中的重要地位,惟朱杰勤先生和冯天瑜师慧眼独具,虽限于篇幅未能深究,而筚路蓝缕之功不可磨③。本文试图在二位先生的基础上来专文探讨龚自珍的掌故学。龚自珍的祖父和父亲曾经都在清政府的中枢机构任过职④,熟知朝章国故,常对其讲谈朝内典制轶闻,龚自珍耳儒目染,自少即喜读“历代史书和国朝掌故”⑤。据龚自珍的年谱作者吴昌绶考证,嘉庆四年(1799)已末,“得旧《登科录》读之,是搜辑二百年科名掌故之始”。是年,龚自珍年仅八岁。嘉庆十七年(1812),龚自珍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开始“为校掌故之学”①。是年三月,父亲龚丽正简放...
中华文化思想的活水源头:《诸子百家大辞典》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扬子云   杂反之学   马端临   诗义   活水源头   海岱   罢黜百家   三教   刘申叔   蜀中  
描述: 中华文化思想史,绵延5000年,源广而流长,富有而日新,纟因化生,从未中绝,且在总体趋向上始终呈现为多源发生、多极并立、多维互动的发展态势。中国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已发现7000多个,遍布南北;经过斗争、融合,早汇成“海岱”、“河洛”、“江汉”三大史前文化区;再经炎、黄肇基,夏、殷、周三代拓展,又分化为燕齐、邹鲁、三晋、辽阳、秦陇、荆楚、巴蜀、吴越以及西域等各具特色的地区性文化。到了春秋战国时代,伴随着社会转型中的“诸侯异政”,各地区文化交相激荡,先后形成了“百家异说”的不同流派,“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蔚为人类文化史中所谓“轴心时代”的东方奇观。先秦诸子,号称百家。庄、荀、尸佼,各有分疏,司马谈乃括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各标宗旨,自成体系,是为显学;班固依刘向扩及“纵横”、“农”、“杂”,并称九流,再增“小说”,乃为十家;实际上,当时还有“兵”、“医”、“方技”、“神仙”等专门知识的学派。它们既独立发展,又时有分合;既交相攻难,又互为采获,并行不悖,相灭相生,同归殊途,一致百虑,为尔后中华文化思想的发展,展示了尚杂、主和的模式,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
儒学与现代中国的老年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年人群   论语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先秦儒学   孔子   老年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人生观   伦理道德   儒家  
描述: 儒学自从孔子创立以来,历经了二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从先秦原生儒学转化为汉武帝、董仲舒的“霸王道杂之”、“独尊儒术”;再到魏晋玄学在儒、道融合基础上,对儒学的新诠释;进而发展为唐代的儒、释、道三教兼容并蓄;然后在较高的理论层面上,转生出来明理学以及心学、气学,直到现代的新儒学。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儒学与各种学派之间的冲突、斗争、磨合、融化,经过曲折而复杂的思想历程,几度衰落而又复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体系,其中涵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诸多精华,同时也积蓄着历史的糟粕。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政权更迭,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儒学作为封建宗法社会、农业自然经济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就其整体而言已经过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现代化建设中,儒学已经完全不起作用,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儒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之一,已经深藏民间,长期地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影响十分深广,牵涉到人们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心理心态等等领域,它并没有因为历史的发展而完全消失。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儒学与现代化已经毫不相干。在解决现代中国的老年问题时,我们也可以从儒学的庞大体系中,特别是从它的道德伦理的...
中国住宅消费信贷发展的需求约束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经济探讨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消费信贷   住宅消费   对策   中国   发展  
描述: 贷款余额的比例不到%,而市场经济国家这一比例一般约为20%。我国居民住宅抵押贷款市场规模仍然极小,远远满足不了当前住房体制改革的需要,严重制约着住房市场的扩展和居民住房自有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中国
佛教中国化问题管窥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中学刊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教史   三衣   寺院经济   中国佛教   中国化问题   佛教经典   佛教传入   民间化   佛教中国化   佛教思想  
描述: 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同时也因契合中国人的旨趣而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教的中国化问题,时贤已多有论述,但在长期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多注重从哲学的层面探讨与儒、道的相互渗透和事例,着重分析其宗教思想或教义的变化,乃至深入研究样宗的演化。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只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体现,而佛教的中国民间化、通俗化以及佛教僧尼日常生活的民族化趋向,则是佛教中国化的又一层含义。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与分析。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是不识字或极少识字的下层民众,全大夫阶层只占总人口的很少一部分,至于能够精研佛学或通晓佛理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中土伊始,它就必然要面向那人数众多的“愚夫愚妇”,以达到其灌输信仰的目的。而另一方面,中国的下层文化成俗文化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把佛教的某些方面加以利用,甚至是完全改造,使其变为中国民间文化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汉族的下层民众大都不是什么虔诚的宗教伦徒,他们的诸神信仰大都是功利性的,也就是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临时抱佛脚”之意。他们往往度日艰难,整天为衣食奔波,因而根本无暇注意那些玄奥的哲理和繁琐的礼仪规矩,他...
让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素质
作者: 暂无 来源: 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史记》   司马迁   中学生   语文学习   民族文化   《蜀道难》   《念奴娇·赤壁怀古》   《孙子兵法》   《兵车行》   审美能力  
描述: 提高学生素质是全社会关心的焦点,是一项全面性的教育工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提高其素质,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从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其知识增长规律看,抓好这项工作应该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我国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育人性能强。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作品多为不朽之作,是我国文化的精髓.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必须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首先要使学生弄清文体的构成和演变。从甲骨文到今文.我国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变化。最早的文字记录的内容仅限于祭祀、占卜、战争等内容。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兵等各家为阐明自家的观点,纷纷著书立说。这时的作品不再是祭祀、占卜、战争等内容的简单记录,而出现内容丰富详实,形式多样的作品。如孔子编订的《诗经》、《春秋》.孔子的言论《论语》,李耳的《老子》,孙武的《孙子兵法》等。到汉代出现了诗赋和传记文学。之后,尤其是到了唐宋时期,诗歌散文高度繁荣。到了元明清时期,戏剧、小说等文艺体式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如司马迁的《史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白诗《蜀道难》.杜甫诗《兵车行》,苏武词《念...
韩国大倧教
作者: 暂无 来源: 当代韩国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兴宗教   教化   教理   大宗师   中国东北   教团   檀君   抗日武装斗争   韩国临时政府   民族意识  
描述: 一、教史大像教为韩国新兴宗教,1909年由罗结创立,初名檀君教,翌年定名大伟教。大伟教同天道教一样,都是在韩国新兴宗教发展初期产生的。当时,朝鲜处于李朝末年的社会和民族危机之中。国内的政治腐败和经济剥削导致经济衰退和民生凋敝。外国列强的侵略,使朝鲜最终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当时的儒、佛、道三教无法给朝鲜人民以精神上的安慰。社会混乱和苦难生活却为新兴宗教的萌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大像教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大炼教创始人弘岸大宗师罗绍,1863年12月2日生于全罗南道乐安郡,出身翰林。他为劝阻日本侵略曾东渡日本,无功而返,后又密谋暗杀缔结乙已条约的大臣,被判流放,不过当年即被释放,从此专心修道。1908年,信仰檀君的白峰神师为罗塘授灵戒。19Og年阴历正月15日,罗结接受白峰教旨,在汉城设檀君神位,发布《檀君教布明书》,重建檀君教,自任都司教。次年,擅君教改称大惊教。大伟教认为,它是韩国的正统宗教,因为它继承朝鲜民族自古信奉的天神教,奉檀君天主神为教祖。大栋教的“大”意为“天”或“大”。“棕”意指“神人”、“天人”。所以,“大伟”就是“天神”。据说,韩国的天神信仰源远流长,自擅君王俭51年(原文如此)在江华岛设坛祭天...
< 1 2 3 ... 8 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