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哈茨霍恩与儒耶对话中的“内在与超越”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   哈茨霍恩   波士顿儒学   儒耶对话  
描述: 内在、超越是儒耶对话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在这一主题上,过程思想家哈茨霍恩与积极参与儒耶对话的波士顿儒学学者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及其意义尚未得到汉语学界的足够重视。哈茨霍恩的有神论中包含的内在、超越观念影响了波士顿儒学学者,后者亦将之运用于儒耶对话中。另一方面,哈茨霍恩与波士顿儒学之间亦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别。哈茨霍恩与波士顿儒学在内在、超越问题上的异同对于深化儒耶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陶弘景与儒道释三教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弘景  
描述: (1)青年时代的积极出仕、退隐之后仍然关心政治;(2)对朋友情深重;(3)著述儒家经书。第二、陶弘景与道,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道教方面的著述;(2)道教活动。第三、陶弘景与释,(1)在思想方面
再论19世纪晚期来华传教士的儒学观:以1885年亚洲文会孝道调查为中心
作者: 王毅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观   传教士   亚洲文会   孝道   耶儒融合  
描述: 19世纪晚期,部分来华传教士发表了数份针对儒学的传教宣言,由此引起学界关于这一时期传教士儒学观的讨论,针对其中传教士有"耶儒融合"倾向的观点,本文通过查阅1885年上海亚洲文会在华的孝道调查活动的报告,不予认同;传教士的儒学观呈现出宗教中的"东方主义"现象,也反映着近代西方中国观的一些特征。
明末清初开封犹太人儒学群体的形成及其儒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犹太人   儒学  
描述: 明末清初的犹太人大多集中在儒家文化重心城市开封,深受当地深厚儒学传统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犹太人儒学知识群体。这些犹太儒家士子业儒、应举的成功,导致大量的犹太青年尚儒、习儒并走上仕途,并且也融入到了当地儒学士宦的主流文化交际圈,而其原本的犹太教教义却逐渐湮灭。开封犹太教逐渐被同化、消失的原因之一就是犹太人青年大量被儒化。
苏慧廉论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会通:以耶儒会通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慧廉   基督教   中国宗教   耶儒会通  
描述: 苏慧廉广泛研究中国宗教,关注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的关系,提出以"成全"为总体思路来会通中西宗教。苏氏"成全"论的产生有受时代思潮和他的宗教综合史观影响的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基于他的传教士视域。他以对中国宗教的同情为开始,主张通过"属灵原则"的渗透,以达到解构和重构中国宗教的目的,其文化创新意义不容忽视。
印光法师“格物致知”思想初探——兼谈“格物致知”诠释说的流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物致知   佛学   印光   诠释   儒学  
描述: 在我国儒学史上,对于“格物致知”的诠释,大致有经学体系与理学、心学体系三种,各家解释因学理基点不同而思想各异。印光法师青年时期受理学影响较大,后经历了从儒学向佛学的转变,因其儒、佛贯通的学术风格与挽救世风、世运的宗教热忱,故走出儒学看儒学,对于“格物致知”的定义大胆采用了九川的思想火花,并给予佛学化的处理,于清、民之际儒、佛并弘,影响甚巨。
“相公禅”禅悟的渊源及勘验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开悟颂   印可   相公禅  
描述: 本文梳理和分析了禅宗灯录所记载的"相公禅"禅悟的不同阶段,重点分析其开悟颂的禅悟境界、禅门印可张商英的深层原因以及禅门大德对他的勘验,研判张商英的"相公禅"尚存隔碍分别之心,没有完全摆脱思维的羁绊进而达到禅宗终极境界中自在无碍的彻悟阶段。天下共称的"相公禅",在禅学思想方面意义有限,其价值在于能激起士大夫居士修禅的自信以及居士护法过程中对儒释文化的融汇。
关于儒教的几个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教   儒家   儒学  
描述: 儒教定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围绕儒、儒家(儒生)、儒学、儒教以及国家(宗法)制度之间关系而展开的。儒教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神灵崇拜的多元化与一体化、有序化;宗教活动与政治活动的密切关联;独特的兼容性和适应性使得它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处于国教的地位;出世与入世相统一,“内圣”与“外王”相表里。儒教历史作用和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其国教地位的逐步巩固而渐渐体现出来。
道家、道教与道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道学   道教   中国宗教   中国哲学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向称儒、释、道三家(或称三教)。自汉魏以来,史家多以“道家”一名混称老、庄之道家与张陵之道教。而“道学”一名既可指称“黄老之学”,又为“宋明理学”之代名词。近世以来,学术界引入西学的概念,严格区分“哲学”(Philosophy)的道家与宗教(Religion)的道教。而另外又有以“道学”之名涵盖“道家之学”者。而自19世纪以来,西方汉学界又以英文之Taoism或法文之taosme统称中国的“道家”与“道教”。于是,“道家”、“道教”与“道学”名称的内涵界定与使用范围遂成为学术界多年以来致力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拟从宗教文化与历史学的角度,通过考察道家思想衍变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即先秦老子之学与庄子之学,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来探索“道家”、“道教”与“道学”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笔者主张,“道家”一词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狭义的“道家”概念,就是确指自先秦老、庄之学,秦汉黄老之学至魏晋玄学的道家学术流派;另一种是广义的“道家”概念,就是既包括原来先秦自魏晋的“道家”学术流派,也包括东汉以后创立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这样,既对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的“道家”与宗教的“道教”作出了明确的区分,更为重要的是表明了我们尊
尹志平《道德经》诠释理论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经   尹志平   诠释理论   全真道  
描述: 尹志平的《道德经》诠释深受全真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主要有“以道解经”、“以儒解经”和“以佛解经”三个诠释路向,而其中又以“以道解经”为主。在“以道解经”方面,尹志平的《道德经》诠释又表现出了经诠、理诠、言诠、事诠、身诠五个方面的特征,既有与中国传统经典诠释理论一致的地方,又表现出了全真道经典诠释的独特性,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与把握全真道经典诠释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理论价值。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