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西昌:冬春阳光纪行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家人文地理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 立夏 图 白新华 胡利辉 冷文浩 太国宴 胡力平 西昌位于四川省两南部,川滇两省交界处。两丹有着月亮城、航天城和小春城的美誉,更重要的是:西昌四季灿烂的阳光,让无数游客心怀向往。 世代生活在邛海边的两昌人,会等到夜晚来临时,摇着木船前往湖心,趁着一片寂静谜离的月光撒网捕鱼。 在邛海之南,泸山彤如一折张开的屏扇,为湖泊和两丹城挡住了高原上袭来的冷空气,成为这里四季暖阳的最大保障之一。 位于川滇高原交界地带的西昌,是一块独得大自然青睐的传奇之地。它所在的安宁河平原,首先赐予了这座城市无比丰饶的惬意生活。随之,那镶嵌在城畔的邛海、泸山和螺髻山,更是为西昌调节出一个常年保持在18℃的局部小气候,让西昌城宛如全年置身于四个春天的轮转之中,于是人们将西昌封为中国的“小春城”,尤其是到了冬天,即使被白雪覆盖,西昌也始终拥有10℃左右的恒温,令人宛如置身于“冬有降雪却无苦寒”的暖冬春意之中。因此,冬春成为西昌最佳的旅游时节,同时,西昌也成为“攀西阳光”线上最诗意瑰丽的集合,而它所涵盖的众多景观与六大“冬春阳光之旅”的板块也都围绕着“冬日阳光”展开…… 邛海沪山 镶嵌在城畔的东方明珠 美丽的邛海湖,紧邻西昌城,从主城沿着东南方向走5公里就能看到茫茫湖面,湖泊寂静地沉卧在三面环绕的山峦之中,舒展着自己30平方公里的辽阔水域。在高原暖阳的爱抚下,整片湖泊水面明澈光洁,如一面青绿中夹织着金线的绸缎,华美而凝重。邛海古称邛池,至今已有180万年的漫长历史,是四川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泊。由于地处海拔1500米的高原地带和半封闭的特殊地理环境,邛海的水域充分调节着局部小气候,让包括西昌在内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始终保持在18℃左右,夏无酷暑而阳光如织,冬有降雪却无严寒,一年中仿佛拥有四个春天,因此,人们将这一带称为“攀西阳光”,而西昌也被封为中国“小春城”,人们更是习惯在隆冬和料峭的初春,来到西昌享受冬春的暖阳。 邛海虽属高原湖泊,但却有着不逊于大海的气魄,它兼具了壮阔激昂与静谧恬淡两种迥然不同的自然气质—一风雨来时,湖面波痕顿时化为白浪向着岸边的山峦滚滚而来,声势轰隆如天边落雷,整个湖面似要破山满溢而出,此时的邛海完全褪去了湖泊的温婉气质,因此当地人便将一个“海”字赠给了这个湖泊为名;然而,当风雨一收,湖面瞬间就被抚平,幽静的水面仿佛凝固成另一片晴碧的天空,薄薄的水烟从无边无际的湖面上漫卷而过,朦胧中现出渔舟和鸟禽被晕染的身影……这就是西昌邛海的醉人一幕,700多年前,曾经在邛海边流连而过的马可·波罗,就将心底反复回味的美好赞叹写给了后世——这真是一处闪着珍珠般秀色的碧水,物产之丰充满诱惑,美景亦不可胜收,其气候与恬静,甚至远胜地中海,堪称为一颗东方明珠……像马可·波罗一样,大凡有幸见过邛海之美的人,注定者哙一生铭记。 与白日暖阳下的湖景相比,工B海的月夜则更加诗意空朦,是月亮在大地上最美的一处倒影,古往今来,多少游人墨客从千里之外来到邛海边,只为一睹这入诗人梦的“邛池映月”。你看,暮色初临,湖天相接之处,山峦隐隐起伏,色泽暗如眉黛,一轮澄月蓦然从山后腾起,一路穿过星云,升上中天。此时,天地间霎时变得空荡荡,入目的只有那悬起的皓月,和山间湖水中浮起的一面月影……“月出邛海夜,空明彻九宵”,在前人留下的诗句中,邛海的月夜幻化为人们心底一束最澄澈思旧的情怀。除了诗境中的美景,邛海的夜晚更是富有情趣的!世代生活在邛海边的西昌人,会等到夜晚来临时,摇着木船前往湖心,趁着一片寂静迷离的月光撒网捕鱼,捕上来的邛海特产鱼虾和巴掌大的贝类,直接架在船上的炭火上烧烤,不久就冒起了油滋滋的鲜味儿,这样活色生香的“月下渔歌”是这里风土人情中的一绝。 如果你来到邛海边,可以驻足在邛海北岸的月亮湾一览湖光日月。月亮湾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因蜿蜒曲折的湖岸线勾勒出一弯新月的形状而得名,整个湖湾完全面向湖面,开怀迎纳着湖上的烟雨月辉。月亮湾里有一条建造奇特的步道,它全长198米,弯弯地浮在湖面,好似一道描在水中的柳烟眉,是湖湾中最著名的景致之一。行走在月亮湾,除了湖景,还能观赏到上万只候鸟一同飞入晴空的壮观一幕。这样野趣盎然的观湖景点,除了月亮湾之外还有新沙滩、观海湾、青龙湾、莲池、观鸟岛湿地公园、邛海公园、老海亭遗址、阳光度假村等,众多各具风情的景点,沿着邛海湖滨绣起了一条珠玑般的景观带。每逢闲暇时光,西昌城里及远道而来的人们就会聚拢在邛海边,在这里,你可以享受暖阳下的各种水上运动,也可以邀上三五知己,等待月下的茶意松风或是烧烤畅饮。冬春季节的邛海边更是格外热闹,各种围绕“阳光”展开的旅游主题活动,让西昌成为寂静冬日最喧闹的地方。 在邛海之南,泸山形如一折张开的屏扇,为湖泊和西昌城挡住了高原上袭来的冷空气,成为这里四季暖阳的最大保障之一。因此,邛海和泸山相互依存,赏邛海必定还要观泸山。 从湖畔拔地而起的泸山,终年饱含着湖水的湿气,从清晨到入夜,山上的植被都挂满宝石般的露珠,使整座山峰浓翠欲滴,枝叶荫荫。这里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和阔叶林,其中近千株的百年老树、长达70~ 80米的亚热带古藤,及合围超过10米的汉代古柏就深藏在山中,成为泸山中最令人神往的古老隐者。另外,拖着蓬松尾巴的松鼠和野猴在这些斑驳的身躯上跳跃出没,就像是群藏在林中的奇侠。 在幽谧的丛林里,间或冒出一角寺影殿阁。儒、释、道三教并存是泸山最为独特的人文景观,山中沿着一条石梯古道因地就势、各据幽境地建有十余座古刹庙宇,其中泸山第一古刹“光福寺”是山中最大的宗教建筑群,这座始建于唐贞观十五年的庙宇,带着来自遥远盛唐的雍容气息,坐西向东呈阶梯状建有5层,远远望去,辉煌的琉璃瓦在片绿海中灼人眼目。寺中还珍藏着一口清乾隆年间铸成的重达一吨的青铜吊钟,傍晚钟声响起,其声浑厚绵长,直惊九天。此外,三教庵中三教一同供奉的罕见景观,五祖庵里神秘的圣泉水,玉皇殿的雄险和青龙寺脚下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沙滩等,共同组成了泸山的绮丽玄妙。 或许是泸山占据了邛海边最开阔的观湖高地,所以山上所有的建筑都修有一层望海楼,且根据各自所看到的湖景和意境取了雅名,如光福寺的望海楼便叫做“吟云阁”,远望去,是水天悠远,渔舟荡漾,而身后,则是梵声隐隐,一山古韵,这红尘俗世的一身之隔,造就了邛海泸山以及毗邻的西昌城,一派平和风雅的生活情愫。 邛海之南的螺髻山 冰川传奇和玄妙的五彩“天池” 在邛海以南,距离西昌主城42公里的地方,神奇雄浑的螺髻山忠实地守护着湖与城,它用身躯阻住高寒,成为这块阳光之地的南方守护神。 螺髻山南北绵延近100公里,占地2400平方公里,其主峰“也俄额哈”海拔高达4359米,人们远远望去,主峰的形状盘绕上升,在群峰的簇拥中冲入云霄,威严中竟也露出一丝妩媚之气,酷似古时少女的螺形发髻,于是便有了“螺髻山”之名。而由于山体常年被云雾遮盖,因此诸峰半浮在烟云中,若含仙气,古人便尊奉螺髻山为“蓬莱仙岛”。 螺髻山在中国的山系中虽然并不出名,但这里却拥有一个罕见的世界之最——千年冰川。奇异的螺髻山冰川清晰而完整地保存着第四季冰川地貌,有“世界古冰川花园”的美称。30多公里的冰川带如巨龙逶迤,刻满了地球的年轮和运动神力,在“龙脊”处,数百米高的角峰(冰川运动形成的顶部狭薄,两侧陡峭的悬岩)列阵林立,形成了壮观的山顶分水岭。分水岭两侧冰斗危悬,冰蚀、冰泉晶莹透彻,山体仿佛变为整块水晶。而山下山谷中气势磅礴的冰川刻槽则幽暗深邃,其中一条V形刻槽更是已探知的全世界最大的古冰川刻槽,它摄人心魄,像是被一刀横切,直抵山脉的腹心。 在螺髻山,水被赋予了变化多端的魅力,它不仅可以凝固成冰川,还可以形成众多奇幻冷艳的冰川湖泊。在海拔3700米至4000米的群峰之间,散布着大约50个冰川湖泊,湖水因周围不同的植被而神奇地呈现出翠蓝、棕黄、草绿、墨绿等斑斓之色。当地人世代仰望着冰川湖泊,他们将这种梦幻的水域称为“天池”、 “五彩湖”(或叫“海子”)。冰川湖泊大小相差很多,大者数十亩,小者一二亩,它们或深深地嵌在高原密林之中,或背依着险峰峭壁,地势煞是奇妙。“天池”四周冷杉耸立,春夏,杜鹃花临水摇曳,隆冬,螺髻山化为苍茫雪原,被封存在冰雪下的“天池”静静地等待苏醒……另外,当地人还用各种迷人的名字称呼它们,如“甘海子”、 “金海子”、 “姊妹湖”、“迭翠湖”、 “黑龙潭”、 “珍珠湖”等。顾名思义, “黑龙潭”形如圆砚,水色如墨, “甘海子”则呈棕红色,盛在杯中宛如香郁的浓茶。还有一处神奇的“石海子”,是由5片湖泊紧紧相连而成,湖底皆为棱柱形
品味节奏之感 享受音乐之美——《围城》小说连词现象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围城》   节奏美   音乐美   连词  
描述: 论。 有时钱钟书先生还通过看似不加褒贬的浅言高论来揭示一些现实存在的社会不良现象,如: “周太太并不知道鸿渐认识小姐,她因为“芝麻酥糖”那现成名词,说“酥”顺口带说了“糖”;信口胡扯,而偏
从消费,收藏到投资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日湖北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曾引用意大利经济学家加利阿尼的这句话,精辟地揭示了金银与货币的关系。今天,我们也可以套用这句话说:财富天然不是艺术品,但艺术品天然是财富。 从古到今,也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从来就是把艺术品当作财富来收藏的。 国内外考古资料表明,人类几乎在开始艺术创作的同时就开始了艺术品的收藏。.1976年,我国河南发掘出距今几千年前的殷商古墓—一妇好墓,里面发现了极为丰富的随葬品1928件,其中青铜器共468件,大都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同时还有各种玉器几百件,包括佩带玉饰和大量仿生的动物形象,件件都可称为艺术品。这说明,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注重艺术品的收藏,不仅在生前享用,还想死后继续拥有。 既然艺术品是财富,人们就会想到将它们保留下来:传之后世,于是就出现了艺术品收藏活动。有些家庭的艺术品收藏延续几代人。我国最早见于史籍的收藏家族,当属东晋时期的王导、谢安家族。王导、谢安均曾出任东晋宰相,两大家族不仅先后涌现王羲之、王献之、谢眺、谢灵运等文化巨人,而且收藏了诸多文化艺术品,因而名震一时。到了唐宋时期,收藏古董艺术品已在达官贵人和知识分子中蔚为风气,出现了许多知名的收藏家族。从北宋到民国时期,我国还曾经出现过多次古董艺术品收藏的高潮,专门从事古董艺术品生意的商人和店铺也日渐增多。 不过,古代的艺术品收藏活动大都只是因喜爱而收藏,或者说是消费性收藏。除少数专门进行古董艺术品生意的商人外,艺术品收藏并没有成为普通人士或企业专门的投资手段。 一般认为,国外以商品形式进行的艺术品交易,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荷兰。开始,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往往由自己进行销售。到了18世纪,艺术品交易的规模逐渐扩大,出现了以画店代销艺术品的形式。19世纪下半叶,随着西方进入现代工业社会,艺术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集展览、收藏、销售于一体的画廊取代了传统的画店,艺术品的范围也大大扩展。 艺术品收藏活动被人们作为一种投资手段,则始于20世纪初叶。据有关资料,国外艺术品投资最早的案例可以追溯到法国的“熊皮俱乐部(La Peau del´ours)”。19世纪末期,法国巴黎一些艺术爱好者、收藏家集资成立了旨在“欣赏艺术,帮助艺术家”的“熊皮俱乐部”,并于1904年向俱乐部成员募集资金,用于购买艺术品。他们先后购买了亨利,马蒂斯、梵高、毕加索等人的作品。1914年, “熊皮俱乐部”对藏品进行了首次拍卖,得到很高的回报,个别藏品的回报率甚至高达400%。这使得“熊皮俱乐部”成为历史上第—个著名的艺术品投资机构。 到了20世纪70年代,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等一些机构开始系统地进行艺术品收藏投资。在1986年前后,英国铁路养老基金会为购买各种艺术品共耗资4000万英镑,先后购进了2400余件艺术品。1988年前后该会开始出售艺术品,1989年4月该会委托伦敦苏富比拍卖公司举办了一次专场拍卖,获得很高收益。如该会1978年以33万英镑购入的一幅著名印象派画家毕沙罗的肖像画,1989年以132万英镑卖出;在1978年以22万英镑买入一尊唐三彩马,以415万英镑拍出;1979年以25.3万英镑买进的莫奈所作的圣母像,10年后以671万英镑卖出。该会艺术品收藏投资的收益,远远超过当时任何—种投资工具,吸引了不少企业和企业家效仿,从而引发了世界上出现—轮艺术品收藏投资的热潮。 国外也有不少成功从事艺术品收藏投资的家族。2009年在中国保利拍卖公司的春拍中,我国宋朝皇帝宋徽宗的名作《写生珍禽图》以6171万元成交。该画是比利时著名收藏家尤伦斯夫妇7年前以2530万元购买的。保存了7年时间,尤伦斯夫妇便轻松赚得3641万余元。 在我国,艺术品收藏从单纯的文化消费演变为一种投资手段,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 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北京琉璃厂一带开始出现专门的古董店和古董商人,初步形成古董艺术品市场。到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北京、上海等地的古董艺术品市场已粗具规模。20世纪50年代前后,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开始出现职业古董艺术品投资人和经纪人。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都有一批古董商和收藏家有意无意地进行艺术品投资活动,推动了我国艺术品收藏投资活动的发展。 由于当时人们普遍没有艺术品收藏的意识,这使那些最早开始艺术品收藏活动的古董商和收藏家,可以用极低价钱买到很好的东西,后来逐渐成为收藏大家或大古董商。据有的收藏家透露,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个红木长条案8元钱就能买到,一对红木太师椅才卖30多元,而当时家具店销售的电镀折叠椅一对就得36元。有位收藏家1982年花1600元买的四扇屏,到2004年北京华辰公司的拍卖会上,其身价已经超过了10万元。 上世纪80年代初,天津一位收藏家花110元买了一幅现代著名画家溥儒的山水画,10年后以16000元的价格卖出,盈利140多倍。他花10元买到一只清代的白玉鸳鸯佩,几年后以4000元卖出。 类似这样的事例,在较早进入艺术品收藏活动的人士身上不胜枚举。 艺术品收藏转为投资后巨大的财富效应,很快吸引了—批有敏锐经济头脑的企业家,他们或者用个人资金、或者用企业资金进入艺术品购买者的行列,从而使艺术品投资的性质更加显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艺术品投资作为一种创富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肯定,也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家的关注。 1996年,浙江一家企业以94万元的价格,在拍卖会上购买了明代画家沈士充的《仿宋元十四家笔意图卷》,3年后又通过拍卖会以338万元的价格抛出,赢利200%多。 我国大连的企业家兼收藏家郭庆祥曾接连创造神话:1997年,他用48万元买了傅抱石的《二湘图》,2002年在广州嘉德拍卖行以500万元卖出;1998年,他以180万元买入李可染一幅画作,4年后在北京瀚海拍卖公司以1000万元卖出,获利相当可观。 2007年7月,民生银行发售了国内首款参与艺术品投资的资产管理产品: “艺术品投资计划”,投资期限为两年。这款产品投资标的集中在中国当代书画板块,预期年收益率为0-18%,最低投资金额须达到100万元,并且要以10万元的整数倍递增,属于标准的高端理财产品。2009年7月,该款产品投资到期,税后投资回报率分别为250/0,年收益率为12a/o以上。 据《证券时报》报道,近年来,我国不少上市公司都在试水艺术品投资。如“电广传媒”曾宣布将投资不超过1.5亿元用于艺术品投资。该公司认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正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艺术品行业的投资机会凸现。“弘业股份”上市时就投入4000万元收藏艺术品,然后每年都投入约1500万元购买艺术品,如今已经收藏了2000多件艺术精品,包括徐悲鸿、齐白石、高奇峰等人的作品,它们早已经增值数倍。 根据欧美的研究资料,当—个国家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美元时,艺术品市场就会兴旺起来,当人均年收入超过9000美元时,艺术品价格就会迅速拉升。因此,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思比特夫妇的《2000年大趋势》一书预测,收藏艺术品将是21世纪的一大热门。 我国目前虽然人均年收入尚未达到6000美元,但由于文化和历史传统原因,已经开始形成艺术品“收藏热”。有资料介绍,目前我国从事艺术品收藏活动的人已高达7000万。这里面有多少人是把艺术品收藏作为投资手段尚不得知。不过,那些能够把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结合起来的人们,也许将收获双份快乐。 责任编辑,钟诚
丝竹入耳 浅唱留香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唱班社的1 40多名艺人为互相团结,抗争外部压迫,组织成立了“福州伬艺乐唱联谊会”的行业组织,从这时候开始各种促唱形式被统称为伬艺。 推陈出新的时代传承 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
无锡钱氏:千年望族 文成武备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文化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皆通谱。”末时钱缪还只是一普通士卒,他屡立战功,曾以二十骑人马赶跑董巢数万人大军,后官至节度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钱缪登上吴越国王位,成为一方诸侯,威震东南半壁江山。江浙民间广为流传着一个钱
黄爽及《黄氏逸书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志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郑氏之学者,称之为《通德堂经解》,十七种。总计七千三百九十三篇。辑佚之时,以上各书亡佚已久,黄奭倾尽平生所学,收集相关文献书籍几十万册,“或采其遗篇,或拾其断句,皆从汉、义疏及子、史注中检出,分别录之
陆象山与杨慈湖师弟关系辩证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哲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其乡,莫穷其涯,此岂惟某独有之,举天下之人皆有之。为恻隐、为羞恶、为恭敬、为是非,可以事亲,可以事,可以事长,可以与朋友交,可以与上,可以临民。天以是覆而高,地以是厚而卑,日月以是临照,四时以是变通
论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理念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教育·C版职业教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和谐文化   核心理念  
描述: 。“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理念所追求的人的和谐,包括两个维度四个方面:一是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共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二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包括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和谐。 1
孙释堂武术思想初探--为纪念孙禄堂先生诞辰150周年而作
作者: 暂无 来源: 搏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尤志心 孙禄堂先生是我国著名武术家。名福全,晚号涵斋,别号活猴、万能手。河北完县(今望都县)东任疃村人。他曾从李魁元(一作“垣”)、郭云深学形意拳,从程廷华学八卦拳,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后来他以郝太极为基础,融会互合三家之精髓而创孙式太极拳。在国内外均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誉。著述有《形意拳学》《八卦掌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 孙禄堂生于公元1860年12月22日,逝于1933年12月16日。今年是孙禄堂先生诞辰150周年。我们学习他的专著和文章,回顾他的武术之路,用科学发展观来研究他的武术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内家与外家结合 我国武术源远流长,开始阶段并无内家和外家之分,直至明清一代才有外家与内家之分。明清之际的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自此拳家分为外家与内家两大派。外家以少林为代表,内家以太极为代表,两大派互相争斗不休,影响了我国武术的繁荣昌盛。 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天下各派名师皆荟集于国术馆内,真是人才济济,但派别之争激烈,外家与内家之争尤烈,孙禄堂先生厌恶这种门派之争,毅然辞去内家拳掌门人之职,并于1929年著《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指出外家内家之分“皆皮相之见也”。“皮相之见”即皮毛之见,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它的实质。从外形看,外家拳以刚猛为主,内家拳以柔为主,但这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外家拳刚中有柔,“自刚练而致柔”;内家拳是柔中有刚,“自柔练而致刚”。二者“刚柔虽分,成功则一”,最终都达到刚柔相济的中和境界。从练功方法看,内外家都强调“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外家差不多,都要达到易筋、易骨、洗髓的目标;而“内练一口气”,二者却有所不同,外家拳练的是硬气功,练成后可以击石开石,内家拳练的是软气功,练成后像皮球。但硬气功,练到高级阶段,也可向软气功转换。 孙禄堂本人是外家与内家合一的典范。他早年习是少林拳,练过硬气功,“初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之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后来他得前辈宋世荣的教导,懂得了养我“浩然之气”的重要,开始养气,炼成了太极真功。有一次他曾在他的弟子陈健侯面前显示了这种气功: 有一次孙师平卧于铺有地毯的地板上,屏气一会儿,嘱陈健侯摸他的膀臂。陈健侯遵师嘱摸触他的膀臂,感觉到有麻感似的一股电流触在身上。触模哪里,哪里都棉如气球,有电流感。孙师讲:“‘大匠以人予规矩,不能以人予巧。’方才你触摸到的电流感,是我多年来‘内练一口气’所积累的神妙之处。不像外家拳只硬在一块地方。这是巧。你若能苦练也可达这境界也。或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 孙禄堂一生勤奋好学,闻别人有一手之长,必前去拜学,即使成名后,仍然如此。“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长处而又善于创新,终于使他融会百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孙禄堂独创的“三十六手太极拳”不仅是三拳合一的产物而且是内家拳的精华与外家拳的精华相结合的产物。孙禄堂还曾对陈健侯说过,内家拳就是一个圆,而外家拳是先练半个圆,然后再练半个圆,两个半圆合成就是一个圆。所以内家与外家最终是一家,不应有内家外家之分。 孙禄堂这一观点在当时是振聋发聩的,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当时的国术界门户众多,门户壁垒,互不服气,争斗时有发生。1929年的《江苏国术馆年刊》刊有《围术界的弱点——派别》一文,指出了当时派别之争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南京中央国术馆中有个教授班,派别之争更为严重,闹得连一个班长都无法产生。孙先生撰写此文,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其指导意义。“华夏武术是一家,拳不分内外,艺可见高下”“君子和而不同”是孙禄堂等老一辈武术家的共同心愿。 武术与文化结合 武术若不与文化结合,那就是野蛮的,不文明的,是没有前途的。武术只有与文化结合,融人到文化系统中,才能源远流长,文明昌盛。 孙禄堂先生是怎样把武术与文化结合起来的呢? 他把武术纳入到传统文化的系统中。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佛)、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孙禄堂继承与发展了“拳道合一”的思想,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所创新。在理论创新上,孙禄堂先生首先把拳理与易理结合起来。孙禄堂先生一生爱《易经》,对《易经》有深入的研究。每到一地,都要遍访善《易》者。 “易传”“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孙禄堂在《<太极拳学>自序》中把《易经》中的“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奥义”迁移到太极拳拳理中来。他说:“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二气者,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也。六合者,即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精,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是成为六合。七星者,头、手、肩、肘、胯、膝、足,共七拳,是七星也。八卦者,掤捋挤按、采捌肘靠,即八卦也。九宫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宫也。”现代科学已证明,人体是个全息图,孙禄堂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其实,不仅人体是个全息图,而且人的细胞乃至DNA都是一个全息图。 其次,他把拳术与儒、释(佛)、道结合起来。他写的《拳术述闻》(原载《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民国18年即1929年)孙禄堂先生的这篇文章不仅阐述了“万法归一”的思想,而且还阐述了“拳道合一”的思想。他说:“拳剑之理,大别有三:其一,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其二,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勿忘勿助。其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庄思缄①先生日:“内外如一,是诚中也,合乎儒家;不丢不顶,勿忘勿助,是虚中也,合乎道家;无拳无意,是空中也,合乎释家。斯三者,修身之大法则,亦人生之不可或缺者也。”庄思缄先生的话,其实是孙禄堂自己的话。早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他在《拳意述真序》中就说,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三家诚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孙禄堂武学录》第266页) 为什么要把武术思想纳入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论大系统来呢?众所周知,在解放前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社会历来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三教合一”一贯是主流社会的主流思想,或者说,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这个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2页)。今天,“三教思想”已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思想只有纳入主流社会的主流思想中,才能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承可,才能得到迅速发展。 在实践上,首先,孙禄堂先生要求习武人明确习武的目的性。孙先生认为习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强身、克敌、祛病、延年,而且是为了强国强种。他写的《江苏省国术运动的趋势》(原载江苏省政府《江苏旬刊·元旦特刊》,民国十八年一月一日刊行)他说:“提倡国术,强健人民体魄,为强国救亡之工具”。孙禄堂老先生把国术与革命的目的联系了起来,“直欲贯彻总理主义,提高吾国国际地位,臻世界于平等”,强国救亡,提高国际地位,才是学习国术的根本目的。 其次,孙禄堂先生强调拳可以改造与完善人格。通过练拳之“规矩,可以变化人之气质,开人之智识,明人之心,是化除后天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第305页)“拳之道貌岸然无他,不过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而已”。(同书,第307页)中和之道,即是中庸之道也。《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符合道德规范)谓之和。”孙禄堂说:“(太极拳)练之至善处,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见孙着《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1929年《江苏省国术馆年刊》)当功夫达到得中和之道后,性情变得谦和,与人为善,“智勇生焉”。这里的“勇”并不是好勇斗狠的“勇”,而是勇于战胜自我,战胜门户之见,战胜“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气质豁达,遇同道无所不爱,无打人之心。当然遇到暴徒,能见义勇为;遇到外族入侵,则勇于献身,捍卫祖国。 最后,他根据易理创造了“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这三十六式拳架每一式,都是一个卦象。三十六手中蕴含了六十四个卦象。
刘王立明:中国妇女及人权事业的先驱
作者: 暂无 来源: 志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她曾任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中华妇女节制会会长,是全国妇女联谊会的发起人;她曾在白色恐怖弥漫中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陶行知一起倡议成立了中国人权保障委员会并在后来独立主持会务:她曾在有中共代表参加的参政会议上深入揭露国民党祸国殃民之罪行、痛陈贫民百姓之疾苦而被中外记者称为“敢于向当局挑战的女参政员”;她曾在有72国代表参加的布莱梅国际会议上义正词严,让蓄意诽谤中国的印度代表哑口无声;她积极争取民主,坚决反对独裁,主张积极抗日:她努力著书立说,宣传妇女解放,争取国家富强;在三年困难时期,面对彭真“来去自愿,提供方便”的劝告,她毫不犹豫地回答:“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哪里也不去”:她在“文革”期间“不跪任何人,只跪真理”的话语至今还让人荡气回肠,震耳发馈;她是民盟中央委员、全国妇联执委会常务委员,曾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两届全国政协常委。 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人权事业的先驱,现代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杰出代表——刘王立明。 刘王立明,1896年生,原名王立明,字梦梅,小名杨顺,曾用名扩志洁,安徽省太湖县人。晚年定居北京,1970年含冤逝世。 名字由来:秉承报国志更各忆先夫 刘王立明为何复姓刘王.得从她的丈夫、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刘湛恩说起。刘湛恩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湖北汉阳人。1918年赴美留学,1922年毕业,获博士学位。1923年,刘王立明与刘湛恩结为夫妇。他们一起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坚决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一致对外,在各种场合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遭到日伪的仇视,终招来杀身之祸。1938年4月7日清晨,时任上海沪江大学校长和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主席的刘湛恩在静安寺大华路汽车站候车,突然遭到日本特务的袭击,子弹穿胸而过,一代名儒倒在血泊中,终年42岁。1985年4月,民政部正式追认刘湛恩为革命烈士。 面对突变,刘王立明擦干眼泪,镇定思痛,决心秉承丈夫遗志,踏着夫君血迹坚持反蒋抗日。她用中英文挥泪写就了《先夫刘湛恩先生之死》,并决定在自己的名字前面冠以“刘”字,改名为“刘王立明”,以示对丈夫永久的缅怀与纪念。 求学之路:保送人儒励读硕远赴美 刘王立明的家乡太湖县位于皖西南边陲、大别山南麓,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一门四进士,十里两状元”之美誉。刘王立明出生在该县花园乡杨铭组,自幼聪慧过人,在学习上展示出了非凡的天赋。她7岁时,父亲就抱着她以《本草》、《汤头歌诀》等医书教她认字。9岁时,一场疾病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尔后靠母亲出卖女红、典当家物为生,过着贫苦的童年生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她进入在太湖县城开办的一所免收学费的福音小学,恰年10岁。12岁那年,她不顾母亲的严厉责打和邻里世俗的眼光,一举扯掉了强给她裹上的裹脚布,一时震惊太湖县城,成为全县头一个放脚的姑娘。这也初显了她反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小学毕业时,由于品学兼优,她被学校破例保送到江西九江儒励书院读书深造。 九江儒励书院是其时方圆千里之内独一无二的女子中学,也是刘王立明演绎传奇人生的起点。她踏进儒励书院后,犹如插上了翅膀,眼界豁然开朗。经过日夜苦读,四年寒窗后,她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被校方留下当教员。1915年,当世界妇女节制会在学校发展会员时,她带头报名参加,不久又在中华分会任职,这是她从事参加妇女运动的开端。1916年,她又考取留美奖学金,到美国西北大学攻读生物系4年,立志科学救国,并获硕士学位。 妇女事业:施杰出才华展伟大抱负 刘王立明的一生,与中华妇女节制会有着不解之缘。她是中华妇女节制会的创立者和领导人,中华妇女节制会是她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人生舞台。 1920年,刘王立明毕业回国后,却改变了“科学救国”的初衷,没有从事生物科学的研究,而是献身于妇女解放运动的事业,并很快成为活跃的妇女社会活动家之一。留美期间,她曾被世界妇女节制会聘为该会的远东区干事,曾代表该会巡视过中国、日本、菲律宾、朝鲜及澳洲等地的分会工作。所到之处让刘王立明眼界大开,深深感到推进中国妇女运动、解救中国妇女于水深火热之中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她回国后,即担任中华妇女节制会的总干事,不辞劳苦,南北奔走,在短期内跑遍了国内的15个省、市,帮助建立节制分会,使会员很快发展到一万多人,并被选为会长。她在参与、领导民国时期中国妇女节制运动的过程中,注重保障女性的基本生活,培养其生存能力,促进女性群体的成长。她对妇女节制会进行过这样的定位:家庭为国家的基础,故是以“促进家庭幸福”为宗旨,“拒绝烟酒赌邪,提倡慈孝贞俭”为方法,“家齐国治而后天下平”为口号。 她所领导的中华妇女节制会.是中国最早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娼妓制度等,最先倡导节制生育、妇婴卫生和第一个提出妇女禁烟、禁酒的社会团体。同时,在开展妇女职业教育和举办妇女福利事业方面,她也是披荆斩棘的开拓者。她先后在上海、香港、重庆等地,创办了妇女职业学校、妇女文化补习学校、妇女工艺生产社等。1924年,她与向警予、杨之华、刘清扬等全国妇女界领袖人物,成立了上海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刘王立明主持了促成会的成立大会,提出了“争回女权,同参国政”的要求,对当时全国妇女运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宣传妇女解放运动,刘王立明创办了《节制》妇女刊物,致力于宣传国家富强,倡导妇女解放,抨击封建制度和专制势力。先后出版了《快乐家庭》、《自强之路》、《中国妇女运动》、《生命的波涛》、《婚约》、《珍堡梦》、《小珍寻母》等书,其中,《生命的波涛》荣获国家一等奖。 爱国情怀:生当护国誉死为中国魂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王立明不仅支持丈夫挑起领导上海各界人士发动抗日后援工作的重担,自己也日夜奔走呼号,发动社会妇女支援前方,抢救伤病员和救济难民及平津流亡学生。1938年初,日伪威逼利诱,妄图迫使刘湛恩叛离救亡事业,去充当“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的伪教育部长,遭到他们坚决拒绝,从此,刘宅便时刻处于危险之中。有时突然会从墙外扔进一颗手榴弹,“轰”的一声在天井里炸开来:有时收到内藏子弹的恐吓信:有时会接到来历不明的人打来的威胁电话。有一次,刘家收到由旅馆侍者送来的一篮水果,内附一封英文信,日:“你爱国抗日工作,使我极为钦佩。兹为表示我的敬意,特赠水果一篮。”家人将水果送交警方化验,发现水果内含剧毒。在这关键而危急的时刻,刘王立明坚定不移地支持丈夫坚持民族气节,巍然不动,任凭敌人用任何恐怖的手段进行威胁,不惜用生命捍卫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操。 1956年,受中共委托,刘王立明率中国代表团赴西德不来梅参加世界妇女节制会。这次代表大会有72国代表参加。印度代表在大会上宣称,中国种植和出口鸦片,刘王立明立即请印度代表说明这些鸦片从什么地点出口,数量多少以及卖给了谁?对方无言以对。紧接着她向大会郑重声明: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明令禁止种植、运输、买卖和吸食鸦片,鸦片在新中国已经彻底禁绝。她正义凛然地驳斥了印度代表的诽谤,维护了中国的声誉,还促使大会取消了国民党代表参加会议的资格。她在会上全面介绍了新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和妇幼福利事业的发展状况,就在这次会议上,她当选为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回国后,周恩来总理专门接见她,并对她的爱国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1957年,刘王立明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三年困难时期,彭真对她说:“基于来去自愿的原则,你如果想出国,可以提供方便。”她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我哪里也不去。”即便在那样的岁月里,刘王立明仍然相信党,坚持自己的信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革命历程:痴心酬壮志巾帼胜须眉 抗日战争之初,刘王立明在上海发动妇女募集寒衣,支援前线,抢救伤病员,还负责主持梅园难民救济所工作。在刘湛恩汽车站遇刺惨案发生后,她强忍失夫之痛,赴武汉、重庆等地,继续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并在四川叙府创办难童教养院,抚养来自沦陷区的数百名难童。 1938年7月6日,她以国民议会参政员身份出席有中共代表参加的参政会议,在会上,一再揭露国民党祸国殃民的罪行,痛陈贫民百姓的苦难生活。当时参加参政会议的中外记者,称她是“敢于向当局挑战的女参政员”。(国民参政会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国民党政府主持成立,包括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参与组成的一个咨询性质的准民意机关.国民参政会不仅是参政员发表政见的舞台,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一个战时经济机构.在这一经济机构下,参政员提出了很多有利于抗战的经济议案,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极大贡献。) 1943年9月,时值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在陪都重庆大
< 1 2 3 ... 516 517 518 519 52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