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雄浑奔放的一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收藏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陶   绘制成就   汉代   社会历史   汉朝   艺术表现  
描述: 汉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最长的一个朝代,自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到公元220年献帝亡,长达400余年。汉代尊儒,这种思想反映到当时的艺术领域,便出现了热情奔放、气势磅礴、不拘一格的风格,其作品也充满了生命力,在雕塑、绘画、陶瓷、漆器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尤其在技艺特征上再现十分突出。这些特点在汉代陶器上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志》“及孔氏学十七篇”解疑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献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氏   “学”   张舜徽   “与”   《礼》   《汉志》   “及”   解疑   段玉裁   叶德辉  
描述:志》"《礼》类"小序:"《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学(七十)[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刘敞以"及孔氏"连上读,改"学"为"与"。黄以周以淹中即孔氏里,改"孔"为"后","及后氏
汉代杂税作用新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杂税   汉代   “务为于治”  
描述: 汉代杂税具有双重作用。其具有的随意性、临时性与非制度化等特征,常使之成为吏治腐败的温床与聚敛苛政的代名词。然而,汉代杂税的积极作用也不可低估。这主要表现在:便于协调失衡的农工商各业的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利于赋税体系的自身调整并为其安全运转提供保证,某些杂税的征收也符合我国古代社会赋税发展演进的方向;促使诸子,特别是儒、法、新道家经济管理思想的汇流与整合,使各家学说在增强各自生命力和适应性的同时,也强化了“务为于治”,即为现实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
初复兴儒学之先驱
作者: 陶新宏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语》   仁义   陆贾   儒学  
描述: 汉代儒学的发展,不论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还是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人们通常将其视为汉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标志。而在汉代儒学发展的过程中,初儒学的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陆贾是初一
小议汉代太学与选举制度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系   汉代   太学   选举制度  
描述: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不仅创建太学,而且也确立了汉代的选举制度。太学以宣行教化,培养人才为宗旨,选举则为国家官僚机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在两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方术与汉代器物设计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器物设计   汉代   方术  
描述: 方术是汉代除儒、道等主流文化观念之外流行于市民社会的一般思维形态,它的存在不仅深化了汉代的思想文化,而且也丰富和发展了汉代器物形态、装饰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方士们设计制造的器具、图案作为实现他们目的的道具,在客观上促进了汉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许衡、阿合马与元初汉法、回回法之争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初   政治   治国理念   忽必烈   许衡   回回   政策   代表性人物  
描述: 汉法与回回法之争,是元初政治中的一个突出现象。许衡与阿合马这两个代表性人物之争,体现了汉族儒臣同色目理财权臣在治国理念上的深刻分歧,他们之间的斗争复杂、激烈。阿合马等所以受到重用,许衡等所以会被疏远,关键在于理财之臣的聚敛政策正符合元世祖忽必烈在政治、经济上的需要。所以,在汉法与回回法之争中,忽必烈实际站在后者一边,由此改变了其先前的重儒政策。[第一段]
汉武帝时期的统治思想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治思想   汉武帝   法家   黄老   儒家  
描述: 初的黄老之学因其“清静无为”的政治主张备受统治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推行“大一统”军事外交政策的需要,汉武帝登基后,逐渐弃“黄老”而尊“儒学”。然而独尊儒术,并不是其它思想的销声匿迹,统治者真正推崇的是一种“儒法并用、内法外儒”的新的统治哲学———霸王道。
析汉语景教经典的改写译经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教   圣经     改写  
描述: 改写译经思想鲜明地贯穿于汉语景教经典对《圣经》的翻译中。这种翻译思想可大致体现为“形”与“壳”和“灵”与“肉”的改写策略。该思想与景教在唐代宗教、政治、文化多元系统中的边缘地位和翻译主体的文化立场息息相关。景教的改写译经思想与最终的译文效果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只有通过“改写”才能使景教在汉文化语境中获得生存空间;而一味附会于儒、释、道的“改写”最终使景教丧失了立身之本。
论河间学术与汉代中央学术的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中央学术   衰微原因   河间学术  
描述: 本文对河间学术与汉代中央学术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认为虽然河间之崇儒实为汉武帝崇儒之先声,但二者在崇儒问题上仍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河间学术覆灭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提出河间学术的衰败是随着河间献王的去世而归于沉寂的,并非是汉武帝高压政治的牺牲品。
< 1 2 3 ... 14 15 1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