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概览(之四)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月刊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文学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   研究基地   研究方向   学科点   各体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博士生导师   文学方向   学科建设  
描述: 南北朝文学为主,考察唐以前各体文学发生、演变的轨迹,观照儒、释、道诸家思想对文学的巨大影响,深入探讨杰出作家的创作成果,研究当时的文学理论成就及其流变。唐宋文学方向以研究唐代诗文、唐代辞赋和宋代诗词
张洋:那些最真实的气息
作者: 暂无 来源: 金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间杂乱的屋子。一堆花花绿绿的颜料。一个发呆的姑娘。时间无声无息地流去。 突然,这个姑娘抓起画笔,沾着颜料,完全由着自己的思想,在画纸上涂抹……等她放下画笔时,一幅作品
我与朱屺餐,宋文治先生的交往
作者: 暂无 来源: 钟山风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仓市   陆俨少   梅花   社会贤达   爱国爱乡   画展   交往   艺术馆   文治   作品  
描述: 南京西路一家大照相馆前,我发现橱窗里经常陈列的一张朱先生大照片不见了,顿时有一种不祥之感。等我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巨鹿路820弄时,弄许多人都在忙于破“四旧”,走进朱老家,底楼已经换了新主人,到楼上一看
散文三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夜郎文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宗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大足地处巴蜀地缘文化交汇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九世纪末至公元1250年间没有大的战争, “如世外桃源,外无战乱刺激”,人们便产生了造像求神保佑的愿望。晚唐
西昌:冬春阳光纪行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家人文地理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文 立夏 图 白新华 胡利辉 冷文浩 太国宴 胡力平 西昌位于四川省两南部,川滇两省交界处。两丹有着月亮城、航天城和小春城的美誉,更重要的是:西昌四季灿烂的阳光,让无数游客心怀向往。 世代生活在邛海边的两昌人,会等到夜晚来临时,摇着木船前往湖心,趁着一片寂静谜离的月光撒网捕鱼。 在邛海之南,泸山彤如一折张开的屏扇,为湖泊和两丹城挡住了高原上袭来的冷空气,成为这里四季暖阳的最大保障之一。 位于川滇高原交界地带的西昌,是一块独得大自然青睐的传奇之地。它所在的安宁河平原,首先赐予了这座城市无比丰饶的惬意生活。随之,那镶嵌在城畔的邛海、泸山和螺髻山,更是为西昌调节出一个常年保持在18℃的局部小气候,让西昌城宛如全年置身于四个春天的轮转之中,于是人们将西昌封为中国的“小春城”,尤其是到了冬天,即使被白雪覆盖,西昌也始终拥有10℃左右的恒温,令人宛如置身于“冬有降雪却无苦寒”的暖冬春意之中。因此,冬春成为西昌最佳的旅游时节,同时,西昌也成为“攀西阳光”线上最诗意瑰丽的集合,而它所涵盖的众多景观与六大“冬春阳光之旅”的板块也都围绕着“冬日阳光”展开…… 邛海沪山 镶嵌在城畔的东方明珠 美丽的邛海湖,紧邻西昌城,从主城沿着东南方向走5公里就能看到茫茫湖面,湖泊寂静地沉卧在三面环绕的山峦之中,舒展着自己30平方公里的辽阔水域。在高原暖阳的爱抚下,整片湖泊水面明澈光洁,如一面青绿中夹织着金线的绸缎,华美而凝重。邛海古称邛池,至今已有180万年的漫长历史,是四川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泊。由于地处海拔1500米的高原地带和半封闭的特殊地理环境,邛海的水域充分调节着局部小气候,让包括西昌在内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始终保持在18℃左右,夏无酷暑而阳光如织,冬有降雪却无严寒,一年中仿佛拥有四个春天,因此,人们将这一带称为“攀西阳光”,而西昌也被封为中国“小春城”,人们更是习惯在隆冬和料峭的初春,来到西昌享受冬春的暖阳。 邛海虽属高原湖泊,但却有着不逊于大海的气魄,它兼具了壮阔激昂与静谧恬淡两种迥然不同的自然气质—一风雨来时,湖面波痕顿时化为白浪向着岸边的山峦滚滚而来,声势轰隆如天边落雷,整个湖面似要破山满溢而出,此时的邛海完全褪去了湖泊的温婉气质,因此当地人便将一个“海”字赠给了这个湖泊为名;然而,当风雨一收,湖面瞬间就被抚平,幽静的水面仿佛凝固成另一片晴碧的天空,薄薄的水烟从无边无际的湖面上漫卷而过,朦胧中现出渔舟和鸟禽被晕染的身影……这就是西昌邛海的醉人一幕,700多年前,曾经在邛海边流连而过的马可·波罗,就将心底反复回味的美好赞叹写给了后世——这真是一处闪着珍珠般秀色的碧水,物产之丰充满诱惑,美景亦不可胜收,其气候与恬静,甚至远胜地中海,堪称为一颗东方明珠……像马可·波罗一样,大凡有幸见过邛海之美的人,注定者哙一生铭记。 与白日暖阳下的湖景相比,工B海的月夜则更加诗意空朦,是月亮在大地上最美的一处倒影,古往今来,多少游人墨客从千里之外来到邛海边,只为一睹这入诗人梦的“邛池映月”。你看,暮色初临,湖天相接之处,山峦隐隐起伏,色泽暗如眉黛,一轮澄月蓦然从山后腾起,一路穿过星云,升上中天。此时,天地间霎时变得空荡荡,入目的只有那悬起的皓月,和山间湖水中浮起的一面月影……“月出邛海夜,空明彻九宵”,在前人留下的诗句中,邛海的月夜幻化为人们心底一束最澄澈思旧的情怀。除了诗境中的美景,邛海的夜晚更是富有情趣的!世代生活在邛海边的西昌人,会等到夜晚来临时,摇着木船前往湖心,趁着一片寂静迷离的月光撒网捕鱼,捕上来的邛海特产鱼虾和巴掌大的贝类,直接架在船上的炭火上烧烤,不久就冒起了油滋滋的鲜味儿,这样活色生香的“月下渔歌”是这里风土人情中的一绝。 如果你来到邛海边,可以驻足在邛海北岸的月亮湾一览湖光日月。月亮湾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因蜿蜒曲折的湖岸线勾勒出一弯新月的形状而得名,整个湖湾完全面向湖面,开怀迎纳着湖上的烟雨月辉。月亮湾里有一条建造奇特的步道,它全长198米,弯弯地浮在湖面,好似一道描在水中的柳烟眉,是湖湾中最著名的景致之一。行走在月亮湾,除了湖景,还能观赏到上万只候鸟一同飞入晴空的壮观一幕。这样野趣盎然的观湖景点,除了月亮湾之外还有新沙滩、观海湾、青龙湾、莲池、观鸟岛湿地公园、邛海公园、老海亭遗址、阳光度假村等,众多各具风情的景点,沿着邛海湖滨绣起了一条珠玑般的景观带。每逢闲暇时光,西昌城里及远道而来的人们就会聚拢在邛海边,在这里,你可以享受暖阳下的各种水上运动,也可以邀上三五知己,等待月下的茶意松风或是烧烤畅饮。冬春季节的邛海边更是格外热闹,各种围绕“阳光”展开的旅游主题活动,让西昌成为寂静冬日最喧闹的地方。 在邛海之南,泸山形如一折张开的屏扇,为湖泊和西昌城挡住了高原上袭来的冷空气,成为这里四季暖阳的最大保障之一。因此,邛海和泸山相互依存,赏邛海必定还要观泸山。 从湖畔拔地而起的泸山,终年饱含着湖水的湿气,从清晨到入夜,山上的植被都挂满宝石般的露珠,使整座山峰浓翠欲滴,枝叶荫荫。这里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和阔叶林,其中近千株的百年老树、长达70~ 80米的亚热带古藤,及合围超过10米的汉代古柏就深藏在山中,成为泸山中最令人神往的古老隐者。另外,拖着蓬松尾巴的松鼠和野猴在这些斑驳的身躯上跳跃出没,就像是群藏在林中的奇侠。 在幽谧的丛林里,间或冒出一角寺影殿阁。儒、释、道三教并存是泸山最为独特的人文景观,山中沿着一条石梯古道因地就势、各据幽境地建有十余座古刹庙宇,其中泸山第一古刹“光福寺”是山中最大的宗教建筑群,这座始建于唐贞观十五年的庙宇,带着来自遥远盛唐的雍容气息,坐西向东呈阶梯状建有5层,远远望去,辉煌的琉璃瓦在片绿海中灼人眼目。寺中还珍藏着一口清乾隆年间铸成的重达一吨的青铜吊钟,傍晚钟声响起,其声浑厚绵长,直惊九天。此外,三教庵中三教一同供奉的罕见景观,五祖庵里神秘的圣泉水,玉皇殿的雄险和青龙寺脚下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沙滩等,共同组成了泸山的绮丽玄妙。 或许是泸山占据了邛海边最开阔的观湖高地,所以山上所有的建筑都修有一层望海楼,且根据各自所看到的湖景和意境取了雅名,如光福寺的望海楼便叫做“吟云阁”,远望去,是水天悠远,渔舟荡漾,而身后,则是梵声隐隐,一山古韵,这红尘俗世的一身之隔,造就了邛海泸山以及毗邻的西昌城,一派平和风雅的生活情愫。 邛海之南的螺髻山 冰川传奇和玄妙的五彩“天池” 在邛海以南,距离西昌主城42公里的地方,神奇雄浑的螺髻山忠实地守护着湖与城,它用身躯阻住高寒,成为这块阳光之地的南方守护神。 螺髻山南北绵延近100公里,占地2400平方公里,其主峰“也俄额哈”海拔高达4359米,人们远远望去,主峰的形状盘绕上升,在群峰的簇拥中冲入云霄,威严中竟也露出一丝妩媚之气,酷似古时少女的螺形发髻,于是便有了“螺髻山”之名。而由于山体常年被云雾遮盖,因此诸峰半浮在烟云中,若含仙气,古人便尊奉螺髻山为“蓬莱仙岛”。 螺髻山在中国的山系中虽然并不出名,但这里却拥有一个罕见的世界之最——千年冰川。奇异的螺髻山冰川清晰而完整地保存着第四季冰川地貌,有“世界古冰川花园”的美称。30多公里的冰川带如巨龙逶迤,刻满了地球的年轮和运动神力,在“龙脊”处,数百米高的角峰(冰川运动形成的顶部狭薄,两侧陡峭的悬岩)列阵林立,形成了壮观的山顶分水岭。分水岭两侧冰斗危悬,冰蚀、冰泉晶莹透彻,山体仿佛变为整块水晶。而山下山谷中气势磅礴的冰川刻槽则幽暗深邃,其中一条V形刻槽更是已探知的全世界最大的古冰川刻槽,它摄人心魄,像是被一刀横切,直抵山脉的腹心。 在螺髻山,水被赋予了变化多端的魅力,它不仅可以凝固成冰川,还可以形成众多奇幻冷艳的冰川湖泊。在海拔3700米至4000米的群峰之间,散布着大约50个冰川湖泊,湖水因周围不同的植被而神奇地呈现出翠蓝、棕黄、草绿、墨绿等斑斓之色。当地人世代仰望着冰川湖泊,他们将这种梦幻的水域称为“天池”、 “五彩湖”(或叫“海子”)。冰川湖泊大小相差很多,大者数十亩,小者一二亩,它们或深深地嵌在高原密林之中,或背依着险峰峭壁,地势煞是奇妙。“天池”四周冷杉耸立,春夏,杜鹃花临水摇曳,隆冬,螺髻山化为苍茫雪原,被封存在冰雪下的“天池”静静地等待苏醒……另外,当地人还用各种迷人的名字称呼它们,如“甘海子”、 “金海子”、 “姊妹湖”、“迭翠湖”、 “黑龙潭”、 “珍珠湖”等。顾名思义, “黑龙潭”形如圆砚,水色如墨, “甘海子”则呈棕红色,盛在杯中宛如香郁的浓茶。还有一处神奇的“石海子”,是由5片湖泊紧紧相连而成,湖底皆为棱柱形
民国词社的传承以及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民国词社颇为繁盛,词家们群聚于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组建备大词社,使传统文学在新文学的夹缝里获得了成长空间。研究舂音词社、如社等词社的活动,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民国词学之态势。 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宣告了民国诞生。嗣后未久,“五四”新文化运动狂飙突起,一股反传统潮流随之有力地冲击文坛,促使其发生巨大变革。然而千年积累的词业,尽管在这个时期曾被边缘化,但从未消亡衰歇,而是一直沿自己的特定轨迹发展着。 民国词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准备与酝酿期——民初(辛亥革命至二十年代中期以前)的词坛:二、发展与高峰期——民国中期(二十年代中期至抗战之前)的词坛;三、渐趋萧条期——民国后期(抗战爆发后直至建国前)的词坛。民国时期的四大词学重镇,北方有北京、天津,南方有上海、南京,或为政治中心,或因有外国租界而地位特殊,聚拢大量名手、老宿,使其词学到第二阶段后同时迈向了兴盛。毋庸置疑,此间的词社是词学兴盛的一大标志。兹对四地各阶段词社稍加描述。 一、晚清余习与民初词社 辛亥革命,八方鼎沸,原先繁华的政治中心——北京词坛一片萧瑟,词人活动与社事多移至南方进行。滨海一隅的上海因为流人翕集,而成了新的词学重镇。朱祖谋、况周颐、徐珂、庞树柏、王蕴章、陈匪石、夏敬观、周庆云与吴梅等都来到这里,词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1915年,王蕴章、陈匪石、周庆云发起舂音词社,请“清末四大家”之一的朱祖谋担任社长,社员先后有庞树柏、吴梅、袁思亮、夏敬观、徐珂、潘飞声、曹元忠、白曾然、李孟符、陈方恪、叶楚伧、况周颐、郭则法、邵瑞彭、林葆恒、叶玉森、杨玉衔、林鸱翔、黄孝纾等,阵容强大,为民初最著名的词社。词社定期集会,共集十七次。社事最盛时,“曾约间一二月为近足之游,故昆山之行、鸳湖之行、吴门之行,皆命俦啸侣,特雇画肪,尽一日之乐。谒刘墓一集,尤兴会飚举”①。1918年,社事终止。周庆云、王蕴章等曾谋刻社稿,后因周氏遽逝,未果。词社特点,《春音余响》中说:“舂音第一集社题,为《花犯·咏绿樱花》。时东事正急,一日,同游六三园,睹绿樱花一株,幽艳独绝,同社诸人,意忽忽有成,乃拈是调以寄慨。词成,由沤丈评阅,名定甲乙。榜发,余列第一,檗子第二。《花犯》为涩调之一,其中上去声不可移易者,共有三十七字。余词并不佳,特仿方千里和清真词例,上去声皆一一遵守原谱而已。”⑦可知该社严于音律,限调限题,作“四声词”。这是因为在社中,朱祖谋乃是当然的领袖,其在清季与王鹏运等造就了后期常州词派的兴盛,在朱氏引导与号召下,民初舂音之填词风格自然仍为晚清常州词派的延承,并已成为清末民初词业复旧活动的一个主要标志。 二、词风转移与中期词社 前清时的北京词坛,社事十分频繁,王鹏运等人的咫村词社、“庚子秋词”唱和都很有影响。辛亥后,却一下子寂寞了。直至1925年,聊园、趣园始立词社。聊园词社,由南海人谭祖任(字篆青)发起与主持,夏孙桐哲嗣慧远撰文《近五十年北京词人社集之梗概》,谓:“每月一集,多在其(此指谭氏)寓中。盖其姬人精庖制,即世称之‘谭家菜’也。每期轮为主人,命题设馔,周而复始。如章曼仙华、邵伯纲章、赵剑秋椿年、吕桐花凤(剑秋夫人)、汪仲虎曾武、陆彤士增炜、三六桥多、邵次公瑞彭、金篯孙兆藩、洪泽丞汝闿、溥心畲儒、叔明僡、罗复堪、向仲坚迪琮、寿石工玺等,皆先后参与。而居津门者如章式之钰、郭啸麓则法、杨味云寿柑,亦常于春秋佳日来京游赏时,欢然与会。当时以先君年辈在前,推为祭酒。一时耆彦,颇称盛况。其时仍以梦窗玉田流派者居多。继则提倡北宋.尊高周柳。自晚清词派侧重南宋,至此又经一变风气。聊园词社自乙丑成立,屡歇屡续,直至篆青南归,遂各星散,前后达十年以上。”但社集无定期,亦无刊物。趣园词社则系太仓人汪曾武主持,“客均为聊园中人,其吟咏散见各家词集,集中所谓社题者,可征一二”@。另外,陈声聪在评议夏孙桐词时曾提到“民初京都先后有聊园、趣园、稊园、蛰园诸词社”⑤,则此地词社尚不止聊、趣,聊园当为北方词社重张坛坫之始。综上,经谭祖任、汪曾武、夏孙桐与郭则法等北方词界首领的辛勤耕耘,北京词社重又活跃与兴旺了起来,像聊园词社,自1925年一直延续到抗战前夕才停止活动,这一时期真是民国北京词坛最美好与高潮的一段。更重要的是,此时北方的这些代表性词社,词风已开始脱离常州的牢笼,转而推尊北宋。 而随福建词人郭则法由旧京移居津沽,天津词坛也开始热闹了起来。此前,津门从无词社。天津词社华丽出彩,大有超越旧京之势。1928年夏,郭氏“与郭侗伯、徐芷升、杨味云、章式之、胡晴初、陈仁先、林子有等廿余人结须社,陈瞍庵、樊樊山亦间与之,此为北方词社重张坛坫之最盛时期,与沪上朱古微之沤社相犄角。社集满百次始止,刊有《烟沽渔唱》二册”⑥。津沪能够对举,是由于两地的情势近似:“国内频年丧乱,士大夫多流寓于外人租借地,冀得苟全。南有上海,北则天津,并为畸士文人栖身息影之所。借文酒之会,以遣优生念乱之怀。”《烟沽渔唱》,是须社的社刻,当时蕲水陈恩澍、宛平查尔崇、汉军驻防李孺、长洲章钰、侯官周登嗥、满洲京旗白廷夔、金匮杨寿楠、侯官林葆恒、清苑王承垣、长沙郭宗熙、吴县徐沅、商丘陈实铭、建德周学渊、济宁许锺璐、开州胡嗣瑗、蕲水陈曾寿、宜兴李书勋、侯官郭则法、遂安唐兰、黄陂周伟等二十二人,每月三集,限调与题,自1928年夏始,至1931年春天社集满百次之日止,将社课先后请词坛名家朱祖谋与夏孙桐二人选定后出版,即为此书。这是民国北方词社刊行社稿之始。须社为北地最兴盛的词社,诚“足与上海之《沤社词钞》,后先辉映云!”⑤其一直到1937年抗战前夕才停止活动。纵观社刻,其风格同样已较多样。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南北词社人士,泾渭分明,流动性并不是很强。北方以词社为据点的词人,开始慢慢挣脱形式的拘束,艺术取径变得广大起来。南方却不如此,然意图跟随朱氏宗风。 上世纪30年代,南方的上海、南京,同样也是词流云集,词社辈出,很是繁华,其声势,一举赶上并超越了北方。上海沤社首先成立,这是极有影响力的一个词社。《同声月刊》创刊号说:“历年变乱,词人多集北京、上海,联吟遣忧。”的确,动荡的时局,幽微的心境,将大批流离中的词友汇聚一处,于是有了四大重镇,“历年变乱”对词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件幸事!1930年旧历九月,夏敬观、黄孝纾等在上海与同仁发起词社,公推朱祖谋为社长。每月一集,集必填词,以二人主之。“题各写意,调则同一。必循古法,不务艰涩。襟抱之谐,唱酬之乐,虽王中仙集中咏物诸作,蔑以加焉。由是遂成‘沤社’,入会益多,有隔数千里而邮筒寄递者”⑨。至1933年,刊行《沤社词钞》,收朱祖谋、潘飞声、周庆云、程颂万、洪汝闽、林鹍翔、谢抡元、林葆恒、杨玉衔、姚景之、许崇熙、冒广生、刘肇隅、夏敬观、高毓澎、袁思亮、叶恭绰、郭则沄、梁鸿志、王蕴章、徐桢立、陈祖壬、吴湖帆、陈方恪、彭醇士、赵尊岳、黄孝纾、龙沐勋、袁荣法等二十九人二十次社集之作④。社稿问世以后,词社仍继续开展社集至1938年,七八年间,遂与须社呈对峙之局。所以陈声聪说:“南方词流之有纠集者,以朱古微之沤社为最盛,时亦最久,有社刊。”⑩1939年,夏敬观、廖恩焘、林葆恒诸老因沤社社友凋零星散过半,又另组午社于上海。月集一次,次年刊行《午社词》,收七次社集词作。集中作者为廖恩焘、金兆蕃、林鹍翔、林葆恒、冒广生、仇埰、夏敬观、吴庠、吴湖帆、郑昶、夏承焘、龙榆生、吕传元、何之硕、黄孟超等十五人⑩。 而南京与上海同时成立词社,在1935年。《京沪词坛近讯》称:“往年津、沪各地,并有词社之组织,以倚声之学相切鄘。既因人事推迁,渐归沉寂。近闻京、沪词人,复先后创立词社,月必联吟。”@《近讯》介绍如社:“其在南京者日如社,主其事者为乔曾劬大壮、夏仁沂晦翁、仇埰述庵、陈世宜小树,林鸥翔铁尊、邵启贤莲士、石凌汉弢素、吴梅霜厓、汪东旭初、廖恩焘忏庵、程龙骧木安、唐圭璋等十二人,社外作者则有夏仁虎蔚如、向迪琮仲坚、寿鑈石工、吴征铸、孙溶源太狷、吴锡永夔厂、蔡宝善师愚诸人,近已举行至第四集云。”~介绍声社:“其在上海者日声社,以本年六月十八日成立于沪西康家桥夏映庵宅。主其事者为夏敬观映庵,高毓澎潜子、叶恭绰遐庵、杨玉衔铁夫、林葆恒訒庵、黄漕秋岳、吴湖帆丑移、陈方恪彦通、赵尊岳叔雍、黄孝纾公渚、龙沐勋榆生、卢前冀野,亦以十二人为限云。”@然而南京社事不自此始,结社数量丝毫不落沪渎之后,此前,1924年有吴梅指导的词曲社团潜社,1931年有石凌汉与孙溶源、仇埰、王孝煃四人所结的蓼辛词社,1934年有吴梅指导的学生社团梅社,不过如社影响最大。 廖恩焘与林鸥翔为如社发起人。社友吴白匀撰《金陵词坛盛会——记南京“如社”词社始末》一文,谓:“先是,上海有词社,奉晚清大词人朱疆村先生孝臧为宗主,先生有别号‘沤尹’,故社名‘沤社’。当时南北词家参加者颇多,廖、林两先生亦在其列,既相遇于南京,乃建议集合同道友
对传统常怀敬畏之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法作品   精神寄托   传统   “粉丝”   石景山   敬畏  
描述: 本刊记者李肖含 赵易之的“抱雅斋”藏在京郊石景山某艺术区的一隅,空间不大,却也宽敞,正是他终日笔耕的所在。 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他“身体的延伸”,除了一扇门,其他的三面墙壁全部被他自己的书法作品给遮住了。这里是他的“藏经阁”,也是他的精神寄托。终日在此流连的,除了他的朋友、“粉丝”,还有那些慕名前来求字的顾客。 赵易之写字极用心,又极易动情。他常说,写字就像唱歌,讲究韵律,又如跳舞,讲究拍节,要有情感,方能有佳作。每次写字,他总是纵身其间,用心揣摩每一个字背后的意思,—下笔便全神贯注,须臾入定了,甚至旁边有人围观也全然不知。兴致起时,他还会以酒助兴,且饮且书,斗酒书百篇。 此刻,他正俯身写作的是他所钟爱的经典名篇-《前赤壁赋》。“苏轼真是太伟大了!”他说,“这短短的几百字传达出了多么丰富的情感啊!我这个人,没什么爱好,最喜思接千里,神交古人。” “士大夫”情结 赵易之祖籍浙江,出生于北京,按照族谱上的记载,他这一脉都是北宋皇室的后裔。宋室南迁以后,他的祖先从中原地区来到了浙江,最后定居在了绍兴。南宋灭亡以后,族人沦为平民,世居江南,以诗书传家。 清朝末年,他的曾祖父考中了功名进京做官,于是举家北迁来到了北京。祖父这一代仍是文官,曾在直隶(今河北省)涞水县做过一任知县,至今赵家在涞水县城仍有一处宅院。及至民国,国难日亟,自幼饱读诗书的父亲投笔从戎考进了黄埔军校第六期,后来成为了国民党军队中的一位高级将领。 抗战时期,他的父亲曾任第十二战区的后勤部支部长,与当时的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私交颇深。抗战结束以后,第十二战区原建制地变成了“华北剿总”,他的父亲又担任“华北剿总”的后勤总监,仍在傅作义手下任职。 赵易之出生的时候,正值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当时已是国军中将军衔的父亲因难舍在大陆的亲人,放弃了全家飞台湾,随傅作义将军率部起义。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也因此得名“新元”,字“易之”。 家庭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小时候家里藏书很多,四书五经、《朱子家训》之类的古籍,他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了,而藏书中一些历代书法名家的碑帖,则是他初学书法时的教材。 家族里一些世代相袭的传统,也成为看不见的家训。“崇儒尚道,重德保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先贤们的古训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默记在心。 父亲虽是武将,但那时黄埔出身的军官大多文武兼修,学养深厚。赵易之从小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书法,初习二王,后颜柳,再次赵孟頫、董其昌。他习字极用功,熟悉他的朋友说那时的他已经开始“日习千字,无一日不临池”。 年龄稍长,他又得王遐举、吴未淳等大家的点拨,书法水平日益精进。在所有入笔的文章中,他最喜欢写的是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短短的几百字,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情感,更表现出中国传统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曾有人说他身上传统的士大夫情结太重了。他正色说:“我的这种情结与生俱来,如果离开幼时家庭里的传统滋养,我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天天刻蜡板练出来的底子” 赵易之常说,他有两个家乡,一北一南,一个是北京,一个是绍兴;有两种职业,一文一武,一个是书法家,另一个是军人。他出身旧中国的官宦之家,一降生却是在新中国;他自幼喜欢书法,却又机缘巧合地入了伍、参了军。这些事儿串起来,有些无奈,又有些宿命,颇堪玩味。 因为父亲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军官,赵易之说他小的时候一直都感觉被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父亲被打成了历史反革命,全家人整天担惊受怕、东躲西藏。”但幸运的是,每到关键的时刻,总会有人提前通知全家人出去躲一躲,等风头过了再回来。因此,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家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1968年,上级第二次落实对国民党起义人员的政策,问他的父亲有什么要求。父亲说他当了一辈子的兵,没有其他的要求,只想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到部队里去。 不久后,19岁的赵易之便如愿地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当时与他同赴部队的还有卜几位起义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子女。 在部队,他先是在新兵连里待了几个月,后来又进入连部做了文书,主要负责放电影、办墙报、刻蜡板之类的事情。这样的工作虽然无趣,但他却自得其乐:“办墙报,要看大量的书籍,刻蜡板不但可以练字,还能锻炼心性。” 几年前,他曾耗时数月创作完成了一幅大型书法作品 一将著名的佛教经典<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全文5000多字以正楷写在了一米多长的缎面上,见者无不惊叹。他则笑称,这全是当年在部队里当文书时天天刻蜡板练出来的底子。 初到部队那几年,“文革”仍在继续,军营里的生活相对封闭,虽然单调,却也踏实。在这里,没有人计较他的出身,他也不必忍受旁人异样的眼光了。更让他感到高兴的是,部队图书室里居然还有不少的图书、字帖。“要知道,当时这类图书极其匮乏,即使是在新华书店都是难得一见的宝贝。”他说。 “文革”十年,很多人因此中断了学习,而赵易之却每天在部队图书室里读书、习字,如饮狂泉。“那十年对很多人来说是一场浩劫,而对我来说却是进步最快的一个时期。”他说。 从1968年入伍到1991年从部队转业,他一共在部队里待了23年,除了中间到石家庄陆军学院读书的两年,他几乎一直是在部队的文化宣传部门工作的。“这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美好的年华,”他说,“我把它献给了部队,献给了书法。” 启功先生的忘年交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赵易之曾在北京与启功先生有过一面之缘,并由此开始了与启功先生长达20多年的忘年之交。 “那时候我还在军队的文化寅传部门工作,部队的一个首长特别喜欢启功先生的书画作品,就经常带我到先生家里去,这样一来二去大家就熟悉了。” 后来,首长退休,渐渐去的少了,而赵易之却一直坚持了下来。一有机会他便会带上些小礼物到启功先生家中请益,遂与先生成为忘年好友。那时候是改革开放之初,生活物资还不丰富,部队里偶尔会供应些紧俏商品,赵易之总是先给启功先生留一些,之后再给家人留一些。 赵易之还常把自己的书法作品拿给启功先生看,启功先生称赞他的书法功底好,虽师法占人,却又能融会贯通,“经之,营之,融成自家面貌。”启功先生对书法艺术要求苛刻人所共知,这句话已是相当高的评价。 那时候启功先生的工作很忙,日程安排也很紧张,但每次赵易之来访,他们一聊就是一个晚上。“有时候下午去拜访先生,天晚了先生还不放人。就吩咐家里的保姆炒上两个菜,随便吃点儿,继续聊。聊天文、地理、历史、人物。桌上没有酒,就喝点儿茶,他不喝酒。” 与启功先生的这段忘年交,让赵易之一直觉得非常幸运。“先生是著名的前辈大师,和先生在一起,不但对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能够处处感受到先生的谦虚、淡泊,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赵易之回忆:“有时候我冬天去看他,看见他坐在椅子上,身上就只穿了一件用针缝的棉袄、一条睡裤,这就是我们‘国宝级’的大师呀!” “现在像这样的大师已经近乎绝迹了!”他感叹道,“如今的许多书法家开始变得越来越浮躁,一幅字低于多少钱的润格就不写,太功利了!”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学书法先学做人,古往今来的许多大书法家几乎都是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的谦谦君子,如果一切都向钱看,那迟早会毁了自己,也毁了书法这门艺术。”对传统常怀敬畏之心 赵易之从小接受传统的家庭教育,长大后又曾在部队里当兵,他的字庄重大气、法度严谨。他常说自己在书法上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人,很多的时候与现代书画界的新式潮流格格不入。 “有一个时期,社会上特别流行一种速成的书法,教人如何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提高书法水平,这个我就不赞成。真正的书法还是要先从最基本的东西人手,反复练习,循序渐进才能一步步有所提高,速成的东西是要不得的。” 他非常庆幸自己在小的时
名家
作者: 暂无 来源: 足球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保罗·索萨带队新赛季9场联赛输掉了6场,一周前1比6惨败朴茨茅斯,导致球队积分垫底,上周五被果断解雇。据说上周中输给诺维奇赛前,俱乐部就已经找到了埃里克森门上。其实,埃里克森原本可能执教沙特俱乐部希拉尔
木雕艺术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欣赏   木雕艺术   艺术品   艺术创作  
描述: 、台、几、案、架之上,供人观赏的小型的、单独的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或半圆雕的工艺技术雕制,表现的题材、内容广泛,有花卉、飞禽、走兽、仕女、历史人物等,还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有思想意义的作品。如温州
中国崛起后重思东亚政治模式:儒学会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提出比上述更多的问题。我只是一位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学者而非中国问题专家,没有资格就上述问题给出有见地的答案。因此,本文中,我并不打算直接去解决这些问题,只想给出一些我的思考视角。 关于中国未来
< 1 2 3 ... 2323 2324 232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