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中国"文""画"随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道家     外师造化   中国人   中国的佛学   中得心源   儒家   六组中国绘画  
描述: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国文化中儒、释、以及中国绘画的梗概和他们之间的联系.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绘画)在世界文化中是高级的,不应放弃,而应继承发扬.
试论诸子之“爱”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学与艺术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冷酷之爱     淡漠之爱   差等之爱   兼爱  
描述: “爱”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便从不同的角度对“爱”进行了阐释,本论文将以儒、墨、法、四大家为代表,浅谈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对“爱”的看法与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朱熹哲学本体论的构建及其“理”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嘉应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吸收   认识论     改造   本体论   价值观  
描述: 理本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最高范畴,也是朱熹整个学术思想的核心和理论基础。这是一个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和伦理本位色彩的哲学范畴。其本体论哲学的构建是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儒、、佛三家思想的全面吸收
《三教开迷归正演义》成书背景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教合一   经学   三教     儒学   理学  
描述: 儒、、释三教合一,是唐宋以后中国社会思想的主旋律,而明代则是三教合一论的重要发展时期。福建莆田人氏林兆思继承和发展了历史上的三教一致说,建立了颇具特色、庞大而完整的三教合一思想体系,广为流传。本文对流落海外的《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一书的真伪及成书背景作了初步探索。
《道德真经传》:陆希声对儒道沟通的探索
作者: 暂无 来源: 合肥联合大学学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性情     道论   陆希声   以道摄儒   儒家   体用  
描述: 中唐以后,儒道思想加快了融合。不仅儒家学者大量吸取道家思想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道家学者也很重视吸收儒学、统合儒道。陆希声就是一位自觉地融通儒道的道家学者。他的《道德真经传》就是站在道家立场"以摄儒
中国传统文化之优良特质与现代社会的整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启示     超性   天志   本性   天主     上帝   自然   生生  
描述: 本文主旨在透过聚焦於中国哲学源头之《易》、《诗》、《书〉等经典 真义之开显,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儒、、墨诸学派的理论建构,在重现中国传统之 优良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同时, 更强调其与现代化社会的融通与整合
卫理贤德译《庄子》中的环保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保   《庄子》     文化   观念论   人为   自然   卫理贤  
描述: 卫理贤,这位基督教传教士,一方面给中国宣扬基督福音,另方面却醉心 於中华传统文化。氏翻译了先秦的儒、主要经典。其中尤以〈易经〉的德文本,更 成为西方世界翻译〈周易〉的蓝本。 本文就其所译庄子〈南华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学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道统   中国文化精神   道家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   玄学家   佛教传入     黄老之学   佛教理论  
描述: 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
文化的互补性促进多元融合--以儒释道在中国的发展看今天多样文化的交流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外交流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寺院经济   文化融合   多元文化   形神因果   中庸思想   宗教     伦理价值   理性  
描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也在不断地传播、交流与融合。纵观历史,我们会很清晰的看出在中国的漫长历史发展中,世界多样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其中尤以儒释道的融合最为突出,同时也更具代表性。从伦理本位、形神因果、夷夏之变以及礼教方面的不同,我们在看似尖锐的对立中寻找它们之间的交叉点;又从内容的深层次以及各自的结构入手,结合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索不同文化之所以能融合,共同不断完善自我的奥秘,那就是都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都能在某一方面符合人性的需要,服务于社会的主体。由此,我们更要客观的看今天外来文化的充斥,不可盲目排外,亦不可全盘西化,而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全面、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从而促进文化的完善,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伊藤仁斋诠释《中庸》之盲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庸   朱熹       良知     中庸发挥     伊藤仁斋   中庸章句         孟子   已发未发   天命  
描述: 德川时代的古典儒学者伊藤仁斋,为儒家经典《中庸》所作的注释书《中庸发挥》,检视了原典中的术语在古文中的用途,企图恢復这些术语的「古义」。數百年前,朱熹诠释《中庸》的《中庸章句》,提出一些形上学术语,伊藤大力修订朱熹的形上学术语,认定朱熹「静态抽象」的理 学对「动态真实」的存在没有任何影响,也不能当作人生实践的方针?相反地,他试图证明原始的《中庸》不但实际,对人類倫常关系的行为也有影响。伊藤仁斋的立场带有地域色彩,也反映出日本对朱熹术语的理解,他们认为朱熹的重要概念(例如「理」)是呆板而造作的。伊藤质疑朱熹体系的一贯性和重要性,并发展出对人類价值观的「常識論陈述」,以符合实际社会的形构。尽管有这样的背景,伊藤仁斋在《中庸发挥》的論证,完全是根据他对文本的古典派分析,因此我们可以直接检视他的論证。本文认为伊藤过度修正朱熹和宋朝儒学对中庸的形上学诠释,因此在概念上没有足够的基础,來支持他在自己在解讀《中庸》时企图注入的孟子观念。他大胆解构朱熹的架构,而且只认知到日常生活具体的现实和经验,却悄悄注入孟子的观念。《中庸》所代表的传统比孟子更早,孟子企图把这个传统发扬光大,而非取而代之,显示伊藤的作法只是白费力气。本文在结論指出,伊藤仁斋是透过本身的文化和年代的角度來诠释《中庸》,他对原典术语的诠释,和古典及南宋时代的中国截然不同。此外,他认为《中庸》指的是一般适当行为的典范,而非中国原本的「不偏不倚」的意思。尽管伊藤的陈述和中国儒学有所差異,他确实恢復了原典当中的某些人文主义精神。伊藤运用他古典主义的方法,一开始的作法是正确的,可惜他的盲点让我们无法得知正宗儒学的目标。
< 1 2 3 ... 45 46 4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