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孙思邈养生方法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孙思邈   中医养生  
描述: 要诀:“一曰啬神,二曰爰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现将孙思邈主要养生方法总结如下。1修心养性是根本1·1修心养性德为先修心养性即加强思想、道德
《推十书》(增补全本)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技术文献   武汉大学   出版社   上海图书馆   增补   校雠目录学   全本   《说文》  
描述: 刘咸炘著,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月版。武汉大学萧萐父先生在《推十书·序》中写道:“《推十书》,乃英年夭逝的天才学者刘鉴泉先生之重要遗著,是其所撰哲学纲旨、诸子学、史志学、文艺学
湖湘文化的精神动力与民族壮美之追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方文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湖湘文化   民族   文化形态   精神动力   审美走向   解读   壮美   历史文化散文  
描述: 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的主体精神大致存在两种审美走向:一种是以象征性的隐喻出现的高语境文化形态,这种隐喻在现实的系统和空间中难以找到“合目的性”的对应物,它的对应物是创作主体的“精神他者”,其主体意识只能在纯粹的由影像和概念构成的想象性空间里作梦幻式的漫游。另一种审美走向则是以寓言性的影像和叙事原型指涉厚重的历史或现实模型,并将对这种模型的情感寄寓投射到“精神主我”的文化生态之中,从而维持一种灵魂飞翔的独寺件。 冯伟林的历史文化散文,如《谁与历史同行》、《借问英雄何处》和《书生报国》等属于后者。这些作品以非工艺性的简洁和多维度传播的精神探寻为出发点,对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之内部风景和英雄符簇的深层心理与语义模式进行重读和自省,反映了数千年儒汉文化的心理积淀在作家心灵深处留下的精神刻痕:通过“立言”输出积累的知识,获得一种“学以致用”的替代性满足;通过“代言”传递“经邦治国”的巨型理念,获得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英雄自期心理。这种“替代性满足”和“英雄自期心理”不是建立在乌托邦式的话语秩序中而发出的精神呓语,而是在“谁与历史同行”的征询中完成的自我审视。如果说,全书丰富的心理资源是英雄符簇,影像和叙事的终极旨归是湖湘文化的话,那么,激发作者创作的精神动力则是民族壮美与正气之歌的双重弹奏。
儒士佛教观研究的思想史价值:评李承贵教授的《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宗教文化出版社   佛教观   儒士   宋代   李承贵   思想史   视域   价值问题  
描述: 李承贵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有论者在2008年1月31日的《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该书堪称宋代儒佛关系研究的新成就
学术环境对隋唐时期中医创新的影响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代人文背景   中医学术特点   隋唐   认知思维模式   中医创新  
描述: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1时代人文背景对中医学术创新的促发与推动——主体发展与融合进步时代人文背景是中医学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也是促发动力。隋唐时期是中国政权集中、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
“如保赤子”:儒家传统中的伦理与政治
作者: 伍晓明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四届会员大会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中国传统倾向于从伦理角度来理解和规定政治。理想的政治常被描述为民能在其中享受到统治者无微不至的呵护这样一种状态。是以种种描述父母对子女之照顾与关切的字眼常被用来描述此种理想的政治或政治的理想。此一传统所理解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遂成为统治者与民之关系的理想模式。此或许即中国传统中所谓家、国同构的最根本的意义:“国”只是一大“家”,主要是因为前者乃后者所具有的伦理结构的放大,而不是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实际制度的放大。而当此种基于传统的家伦理而被理解的政治结构开始暴露自身种种似乎不可解决的问题之时,此种以国为家的政治状态即开始被批判为“家天下”。本文试图思考中国传统中此一以特定方式被伦理化的政治所必然蕴含的某种结构性的暧昧或两可之处:“家—天下”理论上可以是最具伦理性的,亦即最对他者负责的制度,但也可以是最具暴虐性的,亦即最不对他者负责的制度,而此二者乃是分不开的。因为在此制度中,当“家长”对“子女”的被认为应该是无条件的关切无论由于何种原因而转为暴虐——而此转变始终都是可能的——之时,并没有一制度性的“第三者”来限制此可以无限膨胀的暴虐。本文试由此而进一步分析中国传统中存在于君主对民的无限绝对责任与社会对公正和法律的需要这二者之间的困难张力。
人物志
作者:   三国   刘邵   来源: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人才学   中国   三国时代  
描述: 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提出了系统的评价人物的方法,这就是“九征”与“八观”。作者的人才观一开始就明白地说出来了, “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所以,他的观点基本是重视先天的。人物可以用九种特征加以识别,根据这九种特征,就可把人分为兼德、’兼才、偏才、依似、间杂五个级别,进而再根据人的素质,就可以判别他所适合的工作,也就是“十二流业”。 另一部分内容就是讲如何识别人才的,即识别人才的方法,这就是第七章“接识”、第九章“八观”。讨论怎样通过与人接触来识别人、怎样通过各种途径更精确地判断人,又讲了在识别人才的过程中容易犯的错误,这就是第十章“七缪”、第十一章“效难”。 实际上,这本书还有一方面的内容是值得重视的,这就是关于人际关系的论述。作者认为人们相互感应是受自己的情性影响的,第四章“材理”篇中提到“同则相解,反则相非,杂则相恢”。刘邵又讲了人们之间产生矛盾的六种原因,主要讲的是交流过程中的矛盾,这就是“六构”。全书的最后一章“释争”则是对这一方面的内容的总结。实际上,从作者的观点来看,能够做到“释争”的只有那种具有中庸之德的人,这正是作者看人最重要的标准,“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 总体来说,《人物志》一书以古为鉴,纵论得失成败,专讲识人之术。它融汇了儒、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体现了魏初学术杂取诸家的风气,集道德、仁义、才能、功利等多种观点,系统地阐述了鉴定人才之术、量能用人之方,并对人性进行了深度剖析。 《人物志》素有“识人宝鉴”的美称,被明代人推崇为夏商周三代以来第一流的人才学著作。
十三经译注 6卷
作者: 邹博   来源: 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中文经典100句系列 全3册
作者: 文心工作室   来源: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图书
描述: 曾国藩点津(中文经典100句):《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尤令后人称道的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老子点津(中文经典100句):《道德经》(又称《老子》)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及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儒、释、道)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老子哲学作为中华智慧的一部分,数千年来被不断研读。在政治管理领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在圆融处世上,老子认为“守弱日强”:而知足快乐的前提则是“无欲无私”;养生之道则在于“顺应自然”;立身待人需“自知者明”;“美言市尊”方能诚恳说话……老子,真正的智者!六祖点津(中文经典100句):《六祖坛经》是佛教经典中唯一一部中国人的著作。内容主要记述六祖慧能一生的行谊及禅学经义,由其弟子法海集记而成。现代国学大师钱穆曾推其与《论语》、《孟子》并列,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目前所见之《六祖坛经》版本至少有六种,分别为坛经祖本、敦煌本、惠听本、契嵩本、德异本、宗宝本,内容略有差异,愈是后面记载愈是丰富。现今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成书的宗宝本,此版本于明代之后大为流行,正式题名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本书经典名句依据的版本是宗宝本,其内容较上述诸本更为丰富,文字也较为简单,适合读者作为《六祖坛经》入门的工具书。
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先生走进草堂开坛讲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副馆长   山东卫视   讲学活动   文化名人   活动仪式   台湾地区   著名学者   杜甫草堂  
描述: 4月30日下午,由杜甫草堂博物馆和山东卫视《新杏坛》栏目共同组织的“文化名人走进草堂系列讲座.新杏坛朝圣之旅成都站活动”——台湾著名学者傅佩荣先生走进草堂开坛讲学活动在我馆大雅堂前举行。活动仪式由我馆副馆长彭建平主持,我馆馆长贾兰及《新杏坛》栏目代表分别致辞。傅佩荣先生是台湾大学哲学教授,也是我馆举办“文化名人走进草堂系列讲座”以来第一位来自台湾的学者。傅先生不仅在中国哲学思想方面研究颇深,而且还具有良好的西方哲学素养。傅佩荣先生此次演讲以“文化心灵的跃动”为主题,由诗圣杜甫的博爱之心引入儒家“悲悯之心,人皆有之”的思想精义,并以中华文化几度兴衰今又复兴的文化发展史,引导人们要对中华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同时,结合现实生活,用儒、道学说告诉人们如何摆脱困境,提高个人修养,并充分阐述具有儒、道等哲学思想的中国文化必将对世界和谐作出积极贡献。傅佩荣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其讲演可谓字字珠玑,幽默睿智,不时迸射出智慧的光芒,令人由衷叹服。傅先生的讲演吸引了数百名来自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及慕名而来的市民游客。讲座结束后,听众仍然热情不减,纷纷举手提问,傅先生在现场一一作答,显示出其良好的个人修养。成都杜甫草堂作为...
< 1 2 3 ... 79 80 8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