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下’儒学”导论及其应用——榖梁春秋大义贯通
作者: 栗志恒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榖梁   “‘天下’儒学”      
描述: 孔子、孟子、荀子、《榖梁传》的哲学,开端都是仁(荀子的“人能群”实际就是人能仁的意思),仁者人也,仁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就是与他人共在,仁是身心一体、主体客体未分的状态。从仁到礼到乐,就是“天下
关于梁漱溟融合科学与儒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作者: 吴仕震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儒学   乡村建设   梁漱溟   科学  
描述: 梁漱溟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先驱,梁漱溟先生对于传统的儒家文化做出了符合时代潮流的继承、改造和创新;作为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他又主张主动学习西方的民主和先进的科学。粱先生主张调和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梁漱溟先生在乡村建设运动之中本着自已的理论进行了开拓性的实践,在乡村建设中其试图把继承与发扬传统儒学与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虽然乡村建设最终没有成功,但是梁先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仍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别剖析梁先
《周易正义》思想研究
作者: 赵荣波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疏   《周易正义》   君子和圣人   宇宙观   融合儒道   象数和义理   “纠偏”  
描述: 作为《五经正义》之一,《周易正义》在唐代易学史乃至唐代经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颖达在《周易正义序》中表达了这次编撰的宗旨:以辅嗣为本,以仲尼为宗。由于王弼是以老、庄思想注解《周易》,所以《周易正义》在总体上呈现出融合儒、道两家思想的学术倾向。就易学本身的发展而言,它上承王弼的玄学易,重视以义理讲易,同时又相当多地采纳了两汉以来象数易学家的思想,表现出象、理兼顾的特点;它下启宋代易学,为宋代易学家既重象数更重义理的注经方式起到了方法论上的指导作用。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正文为五章,旨在阐发《周易正义》的易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同时反映其政治思想。 《概述》简要阐述了《周易正义》在易学发展史上的地位、采用王弼和韩康伯注本的原因、编撰宗旨、兼容象数和义理两种注经方式及其诠释学的原则。第一章阐述了《周易正义》中的易象观、卦气思想和易数观。虽然“象数”在《周易正义》中不可能占据主要位置,但这是对魏晋南北朝以来易学玄学化思潮有着极大影响的一次突破,体现出其对两汉象数易学家的肯定和有选择的继承,也是其超越王弼易学最突出的一部分,同时是在注经方式上对王弼玄学易的“纠偏”。第二章阐述了《周易正义》中“位”的思想和“主爻说”。这是象数易学家和义理易学家都比较关注的解易体例,也是其易学思想的进一步展开,体现了《周易正义》兼取象数、融通义理的疏解方式是可取的,其具有总结性、纠偏性的做法是易学本身的发展使然,于本文则是由“象数思想”向“义理思想”的过渡。第三章阐述了《周易正义》中“时”和“德”的思想,相较于象数易学家而言,义理易学家更注重对“时”和“德”作哲学意义上的提升和阐发,这是《周易正义》对王弼义理之学乃至《易传》继承较为突出的一部分,体现出《周易正义》虽不忽视以象数方式注经,但仍承王弼之旨,主要以义理注易的学术倾向,同时体现了孔氏等对《周易》中“应时用德”人生智慧的理解和认知,也表达了其试图融合儒、道思想的学术倾向,此表明《周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之
《周易正义》法律思想研究
作者: 梅强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周易正义》   人本主义   尚中以中   本体论   礼法合一  
描述: 本文立足于文化语境,在区分《周易》、王弼《周易注》和《周易正义》三者不同思想体系的基础上,以《周易正义》为特定研究对象,从道本论、气本论、有无论、化生论、变易论等多维视角观照《周易正义》的生命哲学体系,剖析《周易正义》法律观与法制观的具体内容,进而归纳出《周易正义》的法律思想特征:扎根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坚持礼法合一的价值取向,追求尚中以中的理想境界。本文共由七部分组成,绪论和第一章为本研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第二章是本研究所赖以支撑的哲学基础,第三、四、五章着重探讨《周易正义》的法律思想体系,最后一部分是简单的结语。绪论第一节首先界定法律思想研究的范围,即以法律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周易正义》中有关立法、司法和执法、守法的观念和认识以及所折射出来的法律理念进行分析,以期明确《周易正义》法律思想所维护的唐朝宗法制度与社会秩序。第二节从法律文化、易学哲学等视角综述前人对《周易》及《周易正义》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从希斌先生的专著《易经中的法律现象》。第三节交代选题动机,本研究对孔氏《周易正义》所蕴含的各种法律思想观点、理论潜质进行阐发,努力发掘孔氏《周易正义》有关法律思想新解,审视其经学和法律思想交融互渗、相辅相成的存在样态,考察其理论概貌、历史意义与综合影响。第一章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周易正义》的时代特征和孔颖达学术思想特征。初唐时代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崇儒学的主流意识,二是融通儒、释、道的开放情怀,三是刚健进取的大唐精神。与其所处的初唐时代密切相关,孔颖达的学术思想有三个特征:一是崇儒学、捍卫儒学纯洁,二是兼玄融道,三是遗有佛迹。第二章是本研究的哲学基础。阐述《周易正义》以道本论、气本论为基础,以化生论为主体,以有无论与变易论为两翼,构建起一个有机的生命哲学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生命意识的执着追求与生命精神的高远追求,其形而上的理论形态表现为对作为主体的人之所以为人而存在的逻辑演绎体系的展开,其形而下的器用形式为对人作为主体在礼为根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规定性定位,而不是描述性定位。《周易正义》生命哲学强调人的生命价值的两个方面:一是人作为人本身的生命价值的强调,二是人作为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的生命价值的强调,并把儒家的核心理念“礼”——即三纲五常等具体内容引入了《周易正义》的生命哲学体系中,从而在理论形态给礼学注入了生命的新鲜血液。《周易正义》所昭示的中国传统哲学执着的生命意识和高远的生命精神影响着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儒学和哲学思想建构,并哺育着后世儒学与哲学的魂灵。第三章探究《周易正义》的法律观念内核:其核心内容是“礼入于律,礼法合一”,具体表现为儒家“三纲”思想的法律化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法律化两个方面。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的特点就是礼法合一,法是作为礼的注脚而存在的。《周易正义》以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表达出唐代正宗儒家“三纲”思想与宗法制度的法律化倾向,其基石精神就是尊尊、亲亲、父父、子子。第四章《周易正义》法制思想旨归主要述及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内容:明德和慎罚。明德的核心是“德”。《周易正义》在其特殊的体系中,赋予卦之四德上承神灵之启示、下通人事之变机的丰富内涵,并在经验世界为德的器用层面提出了治国经邦的宏观要求与个人修养的微观内容。德在宏观层面的基本内容是:惠民,任用贤哲,节以制度以及教化民众。德在微观层面的基本内容是:忠孝、节制、谦逊。《周易正义》的法制思想集中体现在象刑观、刑罚适用原则和刑罚目的论三个方面。首先,《周易正义》的刑罚体系引进象刑,以初唐时期的时代文化特征及其经学发展的深厚儒学文化底蕴为支撑,形成与劓、刵、椓、黥、大辟五刑对应的象征之刑罚:犯劓刑者赭其衣,犯黥刑者蒙巾,犯椓刑者著其扉,犯大辟者使其布衣无领等。象征之刑对应于肉刑,以象刑代替真正的肉刑。这种象刑在《周易正义》的生命哲学体系上以儒家礼的思想为指导,以教化万民为旨归。其次,《周易正义》坚持治国安邦要以礼为主、礼刑并举的主张,形成了其完整的刑罚观体系,表征出其独特的刑罚适用原则:区分故意与过失原则、轻刑原则、重刑原则。这些刑罚原则与初唐时代的文化特征是相吻合的,在《唐律疏议》及《贞观政要》等典籍中都有佐证。再次,从刑罚目的论来看,《周易正义》体现的既不是简单的报应论,也不是单纯的预防论,而是针对具体的情况侧重于刑罚目的论的不同方向。而且,它对报应论及预防论的双向追求是和谐的,并行不悖的。无论是报应论还预防论,都是建立在唐朝宗法等级秩序之上,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大夫→平民→奴仆的等级秩序服务。礼义道德和德治思想是《周易正义》刑罚目的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明德与慎罚的关系而言,两者都是《周易正义》法制观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互为表里。第五章主要指出《周易正义》的法律思想特征:人本主义是其哲学基础,礼法合一是其价值取向,尚中以中是其理想境界。结语部分对本研究作出简要的归纳总结:《周易正义》反映了唐朝的法律实践,通过对当时立法的生动折射及司法的间接反映,蕴含并表达出丰赡的法律思想,不愧为中国传统思想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作者: 马斌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文明   孝悌   人本管理    
描述: 本文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深入剖析入手,结合当前的现实,探索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以及今后的发展出路。作者认为,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扩展为“泛爱众”的道德理性,最后上达天道,完成了道德形上学学说的构建。在孔子那里,孝悌乃为仁之本,体现真性情和真情实感的“直”是“仁”的主要基础,但是“孝悌”和“直”并不就是“仁”的本身和全部。从“孝悌”到“爱人”、从“修已”到“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乎情而入于理,这才构成了孔子“仁学”思想的
新人文主义儒学——学衡派主将梅光迪思想研究
作者: 闫佳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梅光迪   现代性   学衡派   新人文主义   儒家  
描述: 在关于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理论研究上,学衡派与新文化派有着截然不同的诠释眼光,这种诠释眼光是从另一种“现代性”立场上对新文化运动的问题进行“纠偏”。其中,梅光迪的儒家现代转型思想与新文化派的碰撞,呈现的正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问题所在。由此,梅光迪的新思想,可能预示着一种不同于新文化派、而具备另一种可能性的现代化转型思路。这种新的思路,本论文称之为“新人文主义儒学”。“新人文主义”为美国新人文主义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白壁德(Irving Babbitt)提出。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The New Humani
儒学与人类文明的相处之道
作者: 王标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明   儒学  
描述: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入,人类各文明相遇、碰撞的机会越来越频繁。人类各文明的关系应如何发展?各文明平等相待,和平相处,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但现实却并不令人乐观。面对文明实体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很多学者提出的方式是对话。但对话同样面临着很多难题。面对现实,人类各文明更应该学会相处。 儒学在在充满着相处的智慧。其提出的很多原则,如仁道精神、恕道原则等,都可成为人类文明和谐相处的基本准则。仁道精神可以消弭种族中心主义心态,恕道原则是化解冲突和矛盾的良好方式。 文明冲突实质
月沙李廷龟的儒学思想研究:以《大学讲语》与《筵中讲义》为中心
作者: 杨晓云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大学讲语   儒学思想   李廷龟   壬辰倭乱   筵中讲义  
描述: 中国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朝鲜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发展也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在高丽末期程朱理学传入之后,逐渐发展成为在朝鲜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对朝鲜历史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廷龟是历经朝鲜宣祖、光海君、仁祖三朝的文臣,一生四次出使明朝,七次为朝鲜使者做馆伴,深受中国儒学影响,他一生中多次运用儒学思想上书给当时的当权者,在四次出使明朝的时候做说客也是将儒学思想运用的灵活自如,从而使朝鲜多次转危为安。李廷龟在朝鲜儒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论作为宗教的儒学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功能
作者: 曾庆国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弥散型宗教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儒教   邪教  
描述: 该文首先从宗教概念的界定入手,在交代了对于宗教这种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分歧后,指出宗教应该包括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对命运的终极关怀;二是对超验的神圣事物的信仰;三是对神秘宗教经验2的感情体验.这三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其中第一点是宗教概念的核心,它是宗教?
比较哲学视域下的儒学诠释学
作者: Joseph   E.Harroff   冷溪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智慧   诠释学   理解   传统     性即理   时中   实践  
描述: 朱熹哲学历来爱到各种各样的批评,这种批评即使是在传统氛围日渐稀溥的今天也还在继续。如何更好的理解朱子的思想,从而令其意义实现于当代人生与社会当中,便是本文的关注所在。现今,以陆王“心学”为道统之正宗,而认朱子为“不见道”者依然不在少数。与此同时,还有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朱子及其“格物致知”论可以被理解为“自然科学”之萌芽。笔者认为这两种误解(盲目的批评或是盲目的崇拜)都是站不住脚的,它们都来自于把朱子的深刻而重要的哲学话语简单地解释为一种知识论,或者片面的认其“知”为“见闻之知”的层次,而忽略了义理之层次。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