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妙散治三痹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中医药杂志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妙散   痹证  
描述: 痹证是临床常见疾病 ,《内经》“痹论篇”说“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阐述了痹病的成因。因此治疗中要辨证施治 ,才能取得临床疗效。笔者运用三妙散治疗三型痹证 ,取得满意效果 ,现介绍于后 ,供参考。1
试论石寿棠学术思想及其治温经验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西中医药杂志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温病   学术思想   石寿棠  
描述: 质 ,先后之宜”。同时“尝恼医家之不通儒术 ,率皆昧于其原 ,而仅逐其末”。故而又重视一个“原”字。《医原》一书 ,就是石氏基于“欲因病之原 ,探医之原 ,并探其原中之原”的观点而著。此书写于 1
实施城市建设优先发展战略初步设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乡建设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城市是人类生产要素的聚集地 ,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和重要生活环境。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构筑现代化的城市 ,是吉安撤地设市后的新吉安跨世纪的重要战略主题。现状分析建国 5 0年来 ,吉安市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尤其是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飞快速、健康发展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中心城区的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机遇。———天赋优势的滨江古城。吉安城区地处赣江中游 ,江山迤俪 ,山环水绕 ;一江两岸的城市格局 ,自然天成 ,隽永秀美。吉安又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佛儒辐辏 ,人文荟萃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城市形象蕴含了深邃的精神价值。 1988年 ,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境内水陆交通四通八达 ,赣江自南向北流经吉安 ,10 5国道南北贯穿市区 ,尤其是京九国家一级干线铁路和赣粤高速公路的建设 ,使城市交通条件更显优势。———撤地设市的历史机遇。2 0 0 0年 5月 11日 ,国务院批准吉安撤地设市 ,同时在原吉安市的基础上就近划入 8个乡镇 ,分设吉州区和青原区。作为地级吉安市中心...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金融经济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亿万富翁   资本主义   百万富翁   思想观念   社会主义   支撑着   发展报告   美国经济   改革开   按计划供应  
描述: ?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将颠倒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喊出了“致富光荣”的口号,富裕又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随着人们追富的脚步加快,高收人家庭乃至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正大批涌现。据新近出版的《北京蓝皮书:2001年中国首都发展报告》显示:北...
十七世纪中日师道的典型:以朱舜水与安东守约?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鹅湖月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师道   日本朱子学派   朱舜水   安东守约  
描述: 本文以明末余姚朱舜水(一六o o- -六八二)与日本江户时代柳川藩(今福冈县南)儒臣、安东守约(一六二二1一七。一)二人,交往凡廿五年(一六五八, 1.,一六八二)的师生情缘为中心,探讨其颇具古风
遵义会议会址话沧桑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天地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流传   风雅   五十年   山水   长篇   石桥   民间   琵琶  
描述: 五十年前,流传在遵义民间的《遵义景致》长篇俚俗诗里写道:“琵琶桥把丝弦断,三官楼接北门边”。说的是遵义老城大十字北面约二、三十米处的子尹路上,昔日有一单拱石桥横跨小沟,桥名琵琶,有点风雅。此小石桥纳大井坎、水井湾一带山水,横穿何家卷,流向大十字。若登府后山俯视小桥,三官楼至协台坝一带,似琵琶之身;而柿花园、何家巷、祝厘寺巷横出街侧的诸巷,则似琵琶之弦。桥呢,恰若弦枕。啊!一把不折不扣的古老的琵琶! 为什么“琵琶桥把丝弦断”了呢?无所稽考。是否由于居住在柿花园等小巷的人家,因修房造屋抢占巷子地面,从而阻碍交通,才使得弦断无声了呢? 可是,始料未及的是,琵琶桥畔的一幢小楼,却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之后,而名扬中外。 20世纪之初,就在这座小桥之侧,有一排低矮的民居,从老城大十字至北门,有一条窄窄的街道通过这里。小桥两边的人家,利用窄而狭小的铺面,逐渐做起小生意来。小桥畔一户叫柏杰生的居民,养育七个儿子,大儿子叫柏裕章(号继陶),很有经商头脑,在小桥侧的木柜台上,卖点酱油麸醋。酱油是自己生产,注重配料,做工考究,质量在老城居于上乘。以致回头顾客多,生意始终很好,利润也因此可观。柏继陶有一个兄弟叫柏辉章(号健儒)...
辽代的一个文化学术传播园地——辽上京寺院功能另考
作者: 王未想   来源: 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寺庙分布   寺院   儒士   追求   声明   融合   传播园地   佛儒  
描述: 从辽境寺院里著名儒士的文化活动,到上京寺庙的高僧及上京儒士行为说明,因上京寺庙建立较早,数量较多,它的功能不仅为辽初传播佛学,而且为儒学的传播发挥了启蒙作用。随汉人大批迁徙辽境,寺院首先汉化。贵族中有人狂热的尊孔崇儒,加之寺庙里佛儒融合现象,形成了契丹本土以儒家为主体的文化意识,并首先渗透上京地区。寺庙这个文化学术传播园地对加速契丹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寺院作为辽代一个文化学术传播园地的问题,辽史专家陈述先生,在很早就提出来了。虽然资料匮乏,寺院的一些活动失于记录,但我们感到对陈先生提出的问题有必要深入探讨。本文诣在这个题目上归纳一点资料,也是说明辽朝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共同缔造的伟大祖国中所应有的历史地位。改变那种北方民族政权“君凶民愚、俗粗习陋”的传统意识。本文主要以辽上京(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南)寺院为例,提出的观点,恳望读者匡谬、正误。
新时期杜甫研究述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杜甫研究学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展开   突显   杜甫研究   新时期   述略   99年   传统   著作   复兴   杜诗学  
描述: 新时期的杜甫研究,经历了从复兴到全面展开、向各个领域纵深发展、再到全面整合特别是“杜诗学”整合的过程。研究者们或沿着传统的研究路子走下去,或另辟蹊径,开创新的研究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据不完全统计,自1977年到1999年底,中国大陆出版有关杜甫著作百余部,发表论文2500多篇。现仅就其突显者加以综述。 一、重新兴起与综合研究 作为学术研究,杜甫研究的重新兴起始于对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文革”改写本)杜甫部分和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的批评。前者以陆侃如《与刘大杰论杜甫信》(《文史哲》1977年4期)为代表,后者以萧涤非《关于〈李白与杜甫〉》(同上1979年3期)为代表,两位学者的意见对新时期杜甫研究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陆文针对刘氏杜甫后期“轻儒重法”观点,以准确的统计数字证明杜甫不是“轻儒重法”,而是“尊儒尊孔”的。萧文则针对郭氏扬李抑杜的基调,—一驳证了其曲解、误解杜诗之处。两文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胆识和理论勇气。于是围绕郭著展开了一场不小的论争。王学泰(20世纪文化变迁中的杜甫研究)(载(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认为:“(李白与杜甫)中的怪论实际上是个人崇拜在古...
张子和下法临床运用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内蒙古中医药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下法   张子和/学术思想  
描述: 法的运用有以下诸特点 :1.下法不拘于结粪实物。下法所治多属实、属热 ,但为寒属虚者亦不在少数。子和运用下法的指征不在是阳明里实之有无 ,而注重的是邪气导致的气血郁滞的病理状态之有无。即子和下法不拘于结
论北宋学者对汉唐经学的批评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学   宋学   经学   北宋  
描述: 儒学的危机引发了北宋学者的文化忧患意识,他们出于维护儒学权威、阐扬儒学价值的目的,对经道关系、汉唐经学以及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的尊儒、崇道、宗经等意识比汉唐儒者更为强烈;二是出于“卫道”的目的,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三是在提倡经世务、重义理的同时,对汉唐经学进行了反思与批评。但是,北宋学者对儒家经典的新观察不是为了损害儒经的权威,而是为了强化经典与“圣人之道”对社会生活的支配作用,重建对经典、对儒学的信仰。他们虽然对汉唐传注之学有过激烈的批评,但并不否认传注对于理解儒家经典的重要性。北宋学者通过对传统经学的反思与批评,促进了经学变古和儒学革新,使儒家经学走出了汉学,构建了宋代经学的基本特征,为儒学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 1 2 3 ... 15 16 1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