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日本的吟诵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华诗词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流派   学生   汉诗   中国文化   书法家   日本人   阁下   七十年   团体   吟诵  
描述: 日本的吟诵 杨守敬当年在日本购得许多古董,就此事冈千仞在其《观光纪游》中曾这样记述:“惺吾杂陈在东所获古写经,把玩不置日,此犹晋时笔法,宋元以下无此真致。”像杨氏所看到的,中国古代的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大,而流传到域外的反倒将古代的风格保存了下来。还有另一种情况是,从中国传来的文化在与当地的文化互相影响中,带上了当地的色彩。在日本的吟诵即属于后者。 吟诵从中国传到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盛行起来是在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的后期。当时一些私塾、藩校开始教授吟诵,其中名叫广濑淡窗的儒学者传授吟诵影响最大。在他开的私塾中不但教门徒们吟诵古代名诗,也吟诵他自己作的诗。兹举他的一首题为《桂林庄杂咏示诸生》的诗:“休道他乡多苦辛,同袍有友自相亲。柴扉晓出霜如雪,君汲川流我拾薪。”据说广濑一生教过的弟子有数千人,其中不少弟子后来在各地传授吟诵。其他私塾、藩校的学生们也参与传授,学吟诵的人逐渐增多,形成了若干流派。流派中又生出流派,不断发展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大小流派共有一千多个。 吟诵活动是以团体为单位进行的。团体名称有叫某某吟咏会的,也有叫研究会、协会的,还有是社团法人的。
穿越千年 芬芳依旧
作者: 暂无 来源: 旅游世界(旅友)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健功能   文化   和尚   中国茶   养性   历史   健康   哲学思想   禅师   精神  
描述: “人降于世,来也好,往也罢,似乎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 相传唐代有位得道的从埝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和尚”。 一天,寺里来了个新和尚,去拜见禅师。 赵州和尚问:“你来过这里吗?” “来过。” “吃茶去。” 新和尚连忙改口:“没来过。” “吃茶去。”赵州和尚仍是这句话。 在一旁的院主不解,上前问:“怎么来过这里,叫他吃茶去,没来过这里,也叫他吃茶去?” 赵州和尚回答:“吃茶去。” 于是,“吃茶去”便成为千古禅林的法语。 这典故看似平淡无味,好像总在“吃茶去”上绕来绕去。其实,个中意蕴,颇耐人寻味。人降于世,来也好,往也罢,似乎都与茶有着不解之缘。 “不经意地一回眸,这片浸润着鲜活生命和灿烂文化的绿叶,已经飘过了数千年。” 的确,茶是很古老的东西。相传茶“发乎于神龙,闻于周鲁公,兴于唐,而盛于宋。” 茶最初是为药用,后来发展成为国饮。东汉《神龙·本草经》记载:“神龙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说的是公元前2737年的事,距今已有近5000年了。 茶不仅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也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包容了儒、佛、道等多家哲学思想的文化。
那波鲁堂と关西诗坛:その儒学と诗学の接点を考える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大日本语文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诗   那波鲁堂   关西诗坛   儒学   菅茶山  
描述: 日本江户的汉诗开始脱离古文辞学派的影响,正式展开新的诗风要从江户的折衷派儒者井上金峨(1732-1784)的弟子山本北山(1752-1812)的《作诗志彀》问世,这也开启了批判伪唐诗以及宋诗大受欢迎的风潮,学界先进的论述颇多,无庸赘述。 其中有关京坂诗坛的诗风转变,一般认为是从诗僧六如上人慈周(1734-1801)开始积极摄取南宋诗开始,例如出版了《葛原诗话》一书就是最佳的佐证。确实六如给葛子琴、菅茶山等年轻诗人们在作诗与诗论上很大的启发与影响。不过,能击退尊崇盛唐诗,转而普遍接受宋诗的基础,应该与儒学史流变的价值转换息息相关。从折衷派儒学到清新诗风的变化虽然偶尔被提及,却没有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本论文拟从那波鲁堂着述《学问源流》和《韩人笔谈录》等第一手文献分析探讨,包括其弟奥田元继以及门徒西山拙斋(1735-1798)、畠中观斋(1752-1801)、菅茶山(1748-1827)等人的儒学与诗学的关连性,试图进一步厘清热爱陆游诗的圣护院侍读那波鲁堂对江户後期诗坛的贡献与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要讲好故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企业文明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淮南子   讲故事   形象化   阴阳五行   小故事   入脑入心   道家思想   思维方式   领导者   企业文化建设  
描述: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文化的口号和标语似乎不难提炼,难的是得到员工的共鸣。究其原因,是这些口号和标语多停留在词藻上而没有被形象化,难以入脑入心。西汉淮南王刘安在编纂《淮南子》一书时非常重视讲故事,把讲故事称之为“假譬”,藉此取得了经久不衰的魅力,值得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借鉴。 《淮南子》中的故事源远流长 《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了儒、法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重要的杂家著作,原本流传不广。然而在谈到传统文化时,如果说不知道《淮南子》还算正常的话,那么不知道羿射十日、女娲造人、蛤蚌育珠、塞翁失马、掩耳盗铃等成语故事,那可就成了“老外”了。 《淮南子》被归入杂家之列,那是因为它兼收并蓄。它把讲故事作为表达各种理念的有效并且很经济的转换器,“说山训”、“说林训”、“道应训”等卷专门用寓言、故事喻说“道体”,客观上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寓言。据统计,全书各种故事有174个,仅“道应训”一卷就用了56则故事形象的解说道旨。正如清朝晚期的曾国藩所说的那样:“此篇杂征事实,而证之以老子《道德》之言,意以已验之事,皆与昔之言道者相应也。”其体例就是先讲一个故事,然后在故事之末引用先贤的一句话,点明主旨,使人顿有所悟。
搭乘阿尔文号去深海
作者: 暂无 来源: 百科知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察视角   鹦鹉螺   科幻小说   科学家   深海海底   美国海军   钛合金   阿尔文   潜水器   下潜深度  
描述: 《海底两万里》是不少人耳熟能详的一部科幻小说,它是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利用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鹦鹉螺号)在海底旅行的所见所闻。小说赞美了那深蓝的国度,史诗般壮丽的海洋,一个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地方,那里有数不清的珊瑚,藻类,游鱼,矿产,瑰丽无比。 或许,鹦鹉螺号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是一个不朽的神话,因为正是它让人们认识到海洋无限神秘的一面。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艘这样的鹦鹉螺号:是它发现了冰海沉船,激发了大导演卡梅伦拍摄了史上最赚钱的电影;是它载着科学家犹如100多年前小说主人公一般乘坐现代版鹦鹉螺号潜水艇游历海底两万里,发现了绚丽的海底玫瑰园;是它帮助美国海军在地中海找到不小心丢失的氢弹,避免了一场灾难。它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人类对于深海的每次重大发现中都有它的身影。 它就是深潜器中的明星——阿尔文号(Alvin)载人潜水器。 明星诞生 深邃漆黑的海底,就像浩瀚无穷的宇宙一般,吸引着人类。然而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复杂的地貌环境特征以及动态的物理和生物作用,只有身临其境直接观察才能够快速透彻了解海底周围状况。
写事作文小窍门(一):建立《材料库》 何愁“无米之炊”
作者: 暂无 来源: 创新作文(小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同学   小窍门   作文课   选材   继续学习   写作   材料库   写人   自行车   方格纸  
描述: “选材好是作文成功的一半”,但每到作文课,有些同学就“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铅笔头”,唉声叹气地说:“没材料可写!”“每天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没发生什么事,写什么呢?”是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实,生活像海洋,材料像浪花;生活像天空,材料像繁星,找不到材料,是因为没有细心观察、注意积累罢了。 先听老师讲一个《写作公司》的故事。你读过《海底两万里》吗?作者是著名的法国科幻小说作家儒勒·凡尔纳,他一生的作品,光小说就有104部。人们传说有一个“写作公司”在为他工作,否则一个人怎么能写出这么多的作品呢?有一天,记者来访,执意要揭开“写作公司”的“秘密”。凡尔纳微笑着把客人领进自己的工作室,指着好多柜子说:“喏,这就是你要找的‘写作公司’。”记者迷惑地打开一个柜子,只见里面分门别类地放满了卡片,卡片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各种资料,仅这一柜子大约就有两万张卡片。 听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发?没错,只有平时注意收集素材,到写作时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再来读读张鸣同学的《材料库》(节选)吧: 3月10日:今天下雨,上学路上,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学生不小心撞翻了一位老奶奶手中的菜篮,菜撒了一地。
花季友谊赛未完
作者: 暂无 来源: 创新作文(初中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紫荆花   初中生   成绩   发现   办公室   学习物理   倒计时   篮球   流动图书馆   中考  
描述: 1 当校园里的紫荆花再度开放的时候,我才猛然发现初中生活仅剩三个月了。 老班将教室的流动图书馆流动到她的办公室去了,全面实行“藏”书坑“儒”。教室里挂出了醒目的倒计时牌:离中考还有100天! 为了
和而不同
作者: 暂无 来源: 醒狮国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和”与“同”是先秦重要的哲学概念。孔子关于和同之辨的观点,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一个时代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必不可少的保证,也是新时期处理好各种文化关系的理论依据。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体现。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 战国中后期,儒学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风尚艺术城市
作者: 暂无 来源: 风尚周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饮酒清谈,广陵绝响,风神之美,勇儒兼备­—《风尚周报》在持续性的城市专辑报道中发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仅 “风流可知矣”,将美学奉为毕生信念,并且睿智、博学、善于表达,由此缔造了自身由内而外所映现的优雅风度。 这群人不再像魏晋时代名士们那样“非所能通物方隐山林”,而信奉“大隐隐于市”的观点,在所生活的城市中怡然自得,享受成功乐趣和社会地位,凭借豁达与睿智超脱于财富之上。 最为可贵的是,他们坚守挚诚的社会责任感,传衍着城中传统文化的气韵与精神,始终维护和保存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热爱态度。 他们就是“风尚新名士”。 每一个城市,总有这样一批气质代表人,以自己的生活态度影响着身边人,特立独行令他们气场自信,品味卓然。 在一年一度的“风尚中国榜”评选活动预热中,《风尚周报》再度邀请城市特辑中报道过的各城市“风尚新名士”,与你一同鉴赏特别的城市气质。 城中名士邱炯炯 川人土性 邱炯炯的画里,萦绕着一种浓郁的“仙气”,谐谑的轻墨渲染之下,一个个眼神古怪迷离的大头形象,甚至是长着兔耳朵、猪嘴巴、天使翅膀的视像,融入晦暗的宣纸,仿佛是从浓雾中穿越而来的蜀山仙怪,灵气十足的嘻笑怒骂,颇有重金属摇滚的末世情绪,又隐含一些宋徽宗式的乖戾之气。
寺与庙之间:甘肃永靖孔氏回族后裔的人类学研究
作者: 马英梅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家庙   孔氏回族后裔   清真寺  
描述: 回族的形成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土化相一致,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汉文化在相互整合的过程中所形成,本质上回族文化是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甘肃永靖孔氏回族后裔,具有回族与孔氏后裔的双重身份。这使其既区别于一般的回族,又不同于普通的孔氏后裔。笔者借用清真寺与孔家庙这两种物化的符号,将其作为孔氏回族后裔双重认同的象征符号,分别寓指“孔回回”与“孔家人”所代表的双重身份。这种双重身份使其出入于清真寺与孔家庙之间,他们一方面严格遵守伊斯兰的信仰功修,另一方面也不忘自身的世系渊源,敬宗祭祖。双重身份的背后是其身上所留有的伊斯兰与儒家二元文化的印记。孔氏回族后裔文化是在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相互整合的过程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所形成。孔氏回族后裔群体的形成是回族形成过程的再现,而孔氏回族后裔文化的形成同样也是回族文化形成的参照。通过孔氏回族后裔这一群体,可以反观回族与回族文化的形成。本文以永靖孔氏回族后裔为研究对象,整体脉络是首先对这一特殊群体做一个民族志的描述,之后在此基础上抽离出一些重点概念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解读。全文总共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交代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相关文献综述及理论方法框架和田野点概况。第二章从孔氏家族出发,先介绍了孔氏家族的形成及其文化,之后从家谱与口传两方面考察了永靖孔氏后裔从山东曲阜至甘肃永靖的迁徙史,最后通过流传于民间的口述资料,对永靖孔氏回族后裔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第三章聚焦于孔氏回族后裔,通过其从大川到后坪的迁徙史,祖坟与宗教教派的变迁及后坪孔氏回族后裔的家族场景等,展现了其自形成至现在变迁中的发展与现状。第四章从日常生活礼俗、人生礼仪、信仰习俗三个方面全面展现了伊儒文化整合之下的后坪孔氏回族后裔文化。第五章从孔氏回族后裔的二元性认同、孔氏回族后裔在家谱中之缺失、通过孔氏回族后裔反观回族形成及以儒诠经与以伊释儒四个方面对孔氏回族后裔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人类学方面的解读。结语部分将清真寺与孔家庙作为孔氏回族后裔的身份象征及认同符号,再次强调了孔氏回族后裔双重身份所带来的二元性认同与双重身份背后的二元性文化。
< 1 2 3 ... 59 60 61 6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