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学   道家   汤用彤   经典解释   经学   魏晋玄学   解经   儒家   王弼  
描述: 儒家经典的解释历程里 ,如何从儒家与具体事象纠缠的经典言述中 ,解释出具有普遍品格的意义 ,使儒家之理想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发挥作用 ,始终是儒家解经历史上一个不能迥避的问题。魏晋玄学既释道 ,也释儒 ,它的出现首先为儒家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不同于汉儒的思考方式。它的兴起与其说是道家思想的创新发展 ,倒不如说它同时也是儒家经典解释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企图通过分析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展示儒家经典解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典解释的目的与经典解释方法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关系理解与不同经典之间的交流之相关性。最后通过作者对汤用彤先生的批评 ,进一步探讨特定的经典解释的目的与特定的经典解释的方法相互间可能产生的矛盾。一、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从《魏晋玄学论稿》的编目看即知 ,汤用彤对玄学与如何解经的关系最为关注 ①。汤用彤认定 ,玄学之所以对儒家经典解释传统形成有重大作用 ,并由此而成为解经的典型的原因 ,就在于 :魏晋玄学通过王弼、向秀和郭象所体现出来的儒道两家经典的互解 ,不仅使儒道两家的分歧 ,通过字句上的精心诠释而得以化解 ,而且更重要的是 ,使儒家经典所蕴涵的普遍性品格得以发掘 ,并为经世致用奠定思想基础...
读《性理与岐黄》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经》   中国医学   传统医学   中医学   生命哲学   宋明理学   生命科学   《黄帝内经》   中国哲学   岐黄  
描述: 《性理与岐黄》是一部跨学科的研究专著,所跨学科是哲学与医学。书名中“性理”二字代表了理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南宋程端象的《性理字训》到明代胡广的《理性大全》,均以“性理”包含了理学的宇宙观与人性论的诸哲学问题;“歧黄”指歧伯、黄帝,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即是岐伯与黄帝的对话录,因而歧黄被视为中医之祖,歧黄既指《内经》,也泛指整个传统医学。然而本书并不是探讨具体的医学问题,也不是探讨纯粹的理学问题,而是探讨医学的哲学问题和理学与医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儒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用医家的话说就是“儒识礼仪,医知损益。礼义之不修,昧孔孟之教;损益之不分,害生民之命。儒与医岂可轻哉?儒与医岂可分哉?”(徐春圃《古今医统·儒医》)。扩而论之,整个中国哲学与中医学都有一种难以割裂的关系。中国哲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命哲学”,因为中国哲学家不仅用生命的观点来体察宇宙和人生,而且将“生命”当成其价值追求。而中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科学;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带有浓厚的生命哲学色彩,中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它用整体的方法来把握人体,将人看成是宇宙自然之八、社会关系之人,这就是所谓的“宇宙大人身,人身小宇宙”...
郭店简与《礼记》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别录》   《礼记》   河间献王   《汉书·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礼》   《大戴礼记》   《汉志》   《乐记》   郭店简  
描述: 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大批典籍竹简①,近日已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不少学者发表了很好的论文,就其考古学、古文字学以及学术史的意义深入探索。郭店简包含儒、道两家文献,在《老子》以外,主要为儒家著作多篇,对认识儒学的早期状况至关重要,大家特别关心这些著作的性质内容,是当然的。从郭店简发现的讯息见于报端起,即传闻其间有《礼记》。最近我们读到陈来先生的大文②,指出:“荆门郭店楚墓所出土的竹简中,《缝衣》等十四篇为战国时儒家所传文献。以现存文献与荆门竹简十四篇相比照,最接近者为《礼记}),这在内容、思想、文字上都是如此。这也是大家所公认的。”陈来先生的意见很对,为了进一步讨论郭店简,有必要重新检讨一下有关乳记》的各方面问题。如果考虑到在郭店简外,还有别的战国简具有同样的特点,这一工作就显得更有需要。所以,本文尽管不是直接论述郭店简的,却是为郭店街及类似材料的分析做一点前提性的工作,希望读者能够耐心看下去。现代关于《礼记》的论著,最重要也最有影响的,应推洪业(偎莲)先生1936年所撰风记引得序》民该文宏博精密,为学术界所推重,并于1937年获得法国茹理安(儒莲)奖④。不过该文成于三十年代,自受当时思潮的影响,在...
中国哲学学科研究热点和趋势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知识图谱   学科服务   中国哲学  
描述: 本文利用科技文本挖掘和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 Space,对中国哲学学科学术期刊《中国哲学史》在2002年至2017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作者合著分析、机构—地区网络分析和关键词共现分析研究,得到中国哲学学科的研究热点包括:现代新儒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儒释道三家思想研究、古文献文本研究等。短期内将继续保持这些研究热点,其中现代新儒学研究和宋明理学研究是尤为重要的研究热点,研究趋势处于上升阶段。
“绝迹易,无行地难”:《庄子·逍遥游》绎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今学者   籀绎   藐姑射   鹪鹩一枝   先秦典籍   齐物论   偃鼠   《逍遥游》   无何有之乡   至人无己  
描述: 《庄子》被疑成于众手的原因之一,是从内容(思想)到形式(章法),全书时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但一般认为,"内篇"七篇问题不大,特别是卷首《逍遥游》开宗明义,一气呵成,不独为《庄子》所罕,即使其他先秦典籍也绝少媲美者。相应地,古今学者对《逍遥游》的研究日益成熟,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更高层次的哲学探讨。而笔者愚戆,窃意该篇的文本探讨尚存余地,兹取籀绎偶得,聊当《庄》学芹献。一郭象注以"齐物论"调停儒、道,歪曲了《逍遥游》的宗旨,这一点早为人洞悉。惟此篇虽以"小、大之
先秦儒家乐教“中和”审美观述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乐教   先秦   中和   演变   儒家  
描述: 先秦儒家音乐"中和"审美观是在长期的乐教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孔子之儒家继承了西周雅乐"尚中"、"尚和"的审美趣向,倡导"中庸"的音乐审美标准,提出了文质中道、尽善尽美、节情适度的"中和"审美观,由是而实现其"成于乐"的教化目的。子思以此为基础,以"致中和"为终极关怀,探究"天下之大本",为儒家乐教构建了形而上的哲学根据。公孙尼子、孟子、苟子等后儒相继而起,文献日益丰富,理论渐趋缜密,推动了先秦儒家乐教"中和"审美观的系统化,并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奠定了基调。
《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代经学   研究成果   魏晋之际   东晋南朝   汉魏   论语学  
描述: 本书为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及两汉"论语学"概要,包括两汉"论语学"的三种类型、两汉《论语》注的诠释种类、汉代经学《论语》注特色总括、汉魏之际儒家《论语》思想的演变、魏晋之际玄学《论语》的兴起、两晋之际玄学《论语》新意等。下篇论及东晋《论语》注综述,包括东晋《论语》注考释、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特色;东晋玄、儒《论语》注研究、南朝
尊严、境界与德性--儒家人学三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严   境界   人学   德性   儒家  
描述: 儒家人学的构成具有特殊性 ,它是一种将儒家道德哲学、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内涵融会在一起的理论言述。伦理政治是儒家言述人生的背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 ,儒家人生哲学体现出对于人的纯粹伦理化定位特质 ,因此强调人的唯义是举之作为人的尊严所在。同时 ,儒家对于做人的条件性来得不如无条件性重视 ,故对于直通崇高的人生境界加以伸张。进而 ,儒家对于人生中为善去恶的重要性 ,甚至恶的排除予善的支持的重要性 ,给予了人生归宿的意义。三方面结合 ,构成了儒家人学思想体系
简析山鹿素行对朱子心性论的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先气后   山鹿素行   性即理   朱子心性论   居敬  
描述: 山鹿素行是日本江戸时代初期的儒学者,兵法家,古学派的先驱,山鹿派兵法的开祖。早年即接触朱子学,青年时代潜心研究,并节选、抄录、出版朱子著作,中年开始怀疑并著书批判朱子学,主张古学。因此罹笔祸而被幕府流放。流放期间重新审视日本历史,认为本国文化优于他国,尚武的传统万世一系,主张日本中朝主义。本文的焦点将集中于山鹿素行与朱子学的渊源及其朱子批判始末,浅析其批判理由,并探寻山鹿学与朱子学思维方式的不同。
日本古代会通儒佛的第一人—圣德太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冠位十二阶   三经义疏   圣德太子   宪法十七条   儒佛会通  
描述: 公元5世纪初,儒学经由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从中国传入日本,6世纪初,佛教经由同样的路线传入日本。至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主持推古朝的政治外交,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直接从中国隋唐帝国输入先进的文物制度,儒学和佛教在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层面,开始对日本文化发挥影响。本稿拟以推古朝圣德太子摄政改革期间颁布的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以及三经义疏等为主要依据,考察圣德太子对儒学和佛教的兼收并蓄,了解儒佛同样作为外来文化是如何得以互无冲突地适用于彼邦,藉以探讨儒佛思想之于多元文化中得以会通的共同价值基础所在。
< 1 2 3 ... 7 8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