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心之量:王夫之对儒佛思想的认识论辨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识论   心之量   王夫之   从“空”到“有”   唯识学  
描述: 量论,是佛教因明学从心理过程分析阐释其宗教信仰的认识理论,是王夫之"深研其几"而援佛入儒的重要认识论来源。王夫之继承和发挥传统儒家自孟子以来重"心"思想的认识论成分,遵循从"空"到"有"的认识论路径,通过改造和吸收唯识学细致的心理分析理论作为以佛解儒的理论工具,不仅修补了儒家认识论不致密性的不足,而且梳理出道德心性之学针对实有对象的操作性和超越性心理活动过程,构建上通而下达的儒家认识论体系。
宋代理学的伦理范世与德育方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理学家   道德教育   朱熹   德育方法   孔子   道德实践方法   伦理   儒家   儒学   价值观  
描述: 一经由唐代儒释道的思潮冲突与观念激荡,儒家的价值观在士大夫那里得到进一步的确认与巩固。随着道统说的倡叙和排佛运动的展开,士大夫们的自我身份觉识与经世之志大大提升,复苏儒学乃戌时代的精神斩向。然而,由于这一运动的先行者们或排佛躁切(如韩愈)、或依恋佛光(如李翱)。佛理的实蕴并没有能够被消解转化为儒学的活力源泉,因而儒家的发展并未呈跃升之势。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宋初。
儒家思想西传欧洲的奠基性著作——《中国哲学家孔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四书   礼仪之争   耶稣会士   孔子   儒家  
描述: 《中国哲学家孔子》是儒学西传欧洲的奠基性著作,本文对这部翻译著作的出版历史背景、书的基本内容做了研究。进而说明,这部著作是当时礼仪之争的一个结果,是来华的耶稣会士为说明自己的“合儒”传教路线所做的努力。同时,这部书的出版使东亚的儒学思想首次进入了欧洲近代思想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开始实际地影响了欧洲近代思想的形成,从而说明了儒家思想的世界性意义。
“性恶”说的实质及在诸子人性思想中的位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幽暗意识   性恶   墨子   庄子   法家  
描述: 《荀子·性恶》篇是荀学派作品,未必是荀子作。该篇提出“性恶”说,可是在政教问题论述中,却相信人易于教化,愿意向善,与儒家主流人性观一致。“性恶”其实只是立说,并非思想。《性恶》篇的来源,有墨家《尚同》篇到秦法家的初始人性判断,儒家传统的教化乐观主义,以及荀子性、为相分说和情欲界定人性说,在诸子人性思想脉络流变中,可看出“性恶”说的特点。《性恶》篇是古代唯一“性恶”论,却不是对人性恶真有认知的学说。墨、法、道、儒诸家对人性之内在问题和危险各有洞见。
《苏氏易传》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因     阴阳   生生    
描述: 本文通过对苏轼所用概念及命题的详细分析发现,苏轼以《苏氏易传》之注释为载体,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对世界进行了的精细地分析。在苏轼看来,道与气是形而上的存在,道在万物中之运行亦称之为神,而阴阳二气之相交则打开了万物创生的生生之门。在形而下的世界中,有生有物,物转相生,万物以其存在的多重维度,形成了生动活泼、变化万千的世界。而人作为万物中之卓越的存在,则通过性的通道与道建立了声与闻的关系,进而成为“人能弘道”的主体。
李贽的人生轨迹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贽   司马迁   儒家思想   人生轨迹   信仰   道家思想   孔子   个性解放   《藏书》   《焚书》  
描述: 李贽,号卓吾,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李蛰的一生,是传奇式的一生,人们对他评论最多的,也是分歧最大的,莫过于他对孔子的态度和他对儒家的态度。有人称他为儒教叛徒,他同时代的人也有人把他视作“异端”,视为“怪人”,他曾因此惨遭迫害,乃至下狱,逼死。在过了几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李蛰的那些璀璨的著作时,我们从心底里感到了一种严重的不安,感到历史上的李蛰是被极大地误解了,是被极大地扭曲了;深感到他思想中会给后人以极大启示的那些闪闪发光的东西,是被很不应该地埋没了。一、李蛰对儒学的基本态度与其独创精神在晚年出家为僧以前,李蛰的基本思想到底是什么?他的思想主流是什么?李贤对孔子的基本态度是很尊重的。他认为,“孔子其太极乎!万世之师之也宜也。孟氏知尊夫子而愿学之也亦宜也。”(《藏书》孟打)因而,他自认为,他的前半生也是“为儒已半世”了(《焚书》卷六)。承认“岂惟公(指耿司寇)爱依仿孔子,仆亦未尝不愿依访之也”(《焚书》卷一,答耿司寇)。认为“孔夫子道德之重,自然足以庇荫后人。”(《焚书》卷二,与焦弱侯)事实上,李赞无论是在待人处世上,还是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也都是遵循传统的儒家之道的。儒家讲仁者爱人,李蛰亦如...
吕祖谦的经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原则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佛老思想   北宋时期   理学家   儒家伦理   思辨哲学   经学思想   方法论原则   吕祖谦  
描述: 北宋时期,理学兴起,程颢、程颐、张载等新儒学者面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和儒学式微、伦常扫地的局面,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创建以求义理和天理为标志的理学思想体系。与之相应,在对儒家经典的诠释上,理学家们以义理为指导,解经释经,发挥心性道德之说,而与汉唐经学重训诂注疏、轻思想阐发的学风旨趣各异。至南宋吕祖谦(1137~1181)之世,即宋孝宗乾道、淳熙(1165~1189)年间,理学有了大的发展。其时,朱熹继承二程,与同时代包括吕祖谦在内的诸多理学代表人物及其学派展开辩论和学术交流。他们创办书院,开门授徒,会友讲学,著书立说。在相互辩难、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和以陆九渊为代表的江西学等几大流派,朱、吕、张号称“东南三贤”,在当时影响很大。在治经学上,与宋学以义理解经的经学变古的时代思潮相适应,吕祖谦以理学思想为指导,明确提出“以理视经”的思想,跳出汉学繁琐释经的窠臼,而不以经视经,批评章句训诂之学;并提出“经非疏我,而我则疏经”的解经原则,强调解经人在经典诠释中以理释经的主动性,主体与经典结合,而非以经为我心的注脚...
《心体与工夫——刘宗周〈人谱〉哲学思想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学思想研究   细致梳理   逻辑地   刘宗周   蕺山   哲学方法论   醇儒   心体   宋明理学史   人谱  
描述: 人民出版社2014年。本书以刘宗周晚年最为重要的著作《人谱》为切入点,以“文本与话题相统一”为哲学方法论,在细致梳理《人谱》撰著始末的基础上,逻辑地探析《人谱》内蕴的哲学理念,以此理性地定位蕺山哲学在宋明理学史上的学术价值。全书主体内容包括:在导论中,作者阐明以《人谱》为刘宗周平生最为重要著作的几点原由,并疏解“文本与话题相统一”哲学方法论的内涵;第一章阐论刘宗周学问思辨的心路历程,以“多变性”、“醇儒
论宋学禁欲取向的根源及其在思想史上的结果:从韩、李异同说起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学   韩李异同   禁欲取向   儒家的身份认同  
描述: 本文集中探讨了宋学的产生问题。文章指出,儒学复兴运动的核心是排斥佛老、在 政俗两方面清除宗教迷狂与重塑儒家的身份认同、确立儒之为儒的根据,而这两点与“宋学群体” 的兴起,是一个同步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韩愈、李翱以及北宋的新学、蜀学、洛学等都 在寻找着对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其中,洛学由于最能满足宋学的总体趋向,因此,最终成为一般 思想界的普遍共识,因而被普遍接受为“真理”。
宋代礼学的新发展:以二程的礼学思想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先儒   河南程氏粹言   礼学   体用一源   二程   儒学思想   经学教科书   仪礼经传通解   皮锡瑞   经学史  
描述: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讲到宋代礼学时说:"宋人尽反先儒,一切武断;改古人之事实,以就我之义理;变三代之典礼,以合今之制度;是皆未敢附和以为必然者也。"①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也认为宋代礼学"掊击古义,穿凿浅陋,殊不足观。"②若从传统经学的立场来看,皮锡瑞与刘师培一主今文,一主古文,二人对经学史的判断、评价有许多看法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但是,他们对于宋代三礼学的叙述与评价,却基本一致。这种看法是有代表性的。学术界普遍认为,宋代的理学是传统儒学发展的高峰,但宋代的礼学则成就不高。当代也有学者认为,宋代是礼学发展的衰微时期。具体来说,宋代虽有王安石《周官新义》与朱熹晚年编撰《仪礼经传通解》,"使此二礼稍有所振",但总的来说,由于时代风
< 1 2 3 ... 8 9 1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