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小人物的大历史:清初四川天主教徒徐若翰个案研究的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国际汉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耶稣会士   白日昇   多罗   中国礼仪之争   徐若翰  
描述: 本文对散藏于欧美各地图书馆的四份稀见中文天主教文献进行比照,同时结合有关教会史料,再现清初四川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天主教徒徐若翰的生平。透过此微观史个案,本文揭示徐若翰如何协助巴黎外方传教会士白日昇首次将《新约圣经》译为中文,并独自编订了四福音书的《会编》,使“白、徐译本”得以传诸后世,直接影响了19世纪初马礼逊等新教传教士的译经工作。徐若翰从四川到广州、澳门,不但卷入天主教各修会之间复杂的争斗,还担任教宗特使多罗流寓澳门期间的中文秘书。此外,他在未寄出的一封信稿中,以“忝居教末”的信徒身份为多罗辩护,抨击在华耶稣会士一系列不端行为,完全颠覆了后者自晚明起理想化的“西儒”形象。深入挖掘这位小人物的不平凡经历,有助于消除近期研究中的若干盲点,对补充明清中国天主教的历史具有启示意义。
徽州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及其变迁调查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变迁   徽州传统村落   文化生态  
描述: 根据文化生态学理论,文化生态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共同构成的生态系统。徽州传统村落是由自然山水和人工景观构成的自然环境系统,以徽商经济为核心的经济环境系统和以尊儒重教、宗法观念、宗族制度、徽州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系统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村落文化生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促进其生存、发展。在城镇化的影响下,徽州传统村落文化生态急剧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消逝。在保护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以传统村落为单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文化生态,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
易武从文:明代长洲军户家族彭氏之转型
作者: 暂无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长洲   军户   明代   彭氏家族   始迁祖之争   转型  
描述: 江南地区是家族的重要聚集地,明清时期家族兴盛发达。学者们按照一定标准将江南地区的家族分成若干类型。但这些分类失之片面性和简单化,缺乏长时段的动态观察。其实江南地区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家族,军户家族就是一类,比如长洲彭氏家族。明初清江彭学一以军户征调苏州卫,成为寓居苏州的卫所军户。彭学一身故无嗣,有司从原籍勾取其姐夫杨海忠长子补役而被迫改姓彭氏。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彭氏四世祖彭淳决定弃武从文,走业儒科举之路,彭氏从第五世起接连出现举人、进士,逐渐实现由武而文、由客而土的家族转型,但仍是隶属卫籍的军户家族。在彭氏家族发展转型过程中,苏州彭氏始迁祖选择彭学一还是杨海忠成为困扰彭氏家族的一个严肃问题。随着世系承衍,彭氏最终选择了彭学一作为长洲彭氏家族始迁祖,并以宗谱形式确立下来,从而结束了长达百余年的始迁祖之争。明代长洲军户家族彭氏的个案探讨,为全面认识江南地区的家族提供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雷丰生平事迹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时病   雷丰   刘国光   衢州   史料   文人   浙医   新安医学  
描述: [目的]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医家雷丰的生平行事、家庭和交际圈子。[方法]以历史学的史料考证、分析、归纳的方法,广泛搜集辨析雷丰生平事迹的相关史料,再从社会史的社会阶层分析的角度进行考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和身份。[结果]雷丰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卒于光绪十四年(1888),得年50虚岁。父亲雷焕然(?-约1862)本是福建浦城县平民,来到繁华的衢州,先业儒,后从程芝田习医。女儿龚玉云(约1870-1899)有优良家学,擅于作诗;儿子雷大震(?-1899)在杭州湖墅行医。徒弟有程曦与江诚,各有医学撰述。雷大震与程曦、江诚合纂《医家四要》。[结论]浙江衢州雷氏一系,父子师徒相承,热心行医,并各有医著,渊源上属于新安医学。虽自称布衣,但实际是具有诗书画乃至丝竹趣味的高雅文人,在中国医学史上是非常特殊的角色。
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的会通
作者: 暂无 来源: 宗教与哲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元文明冲突   以儒诠回   忠恕之道   穆斯林士大夫  
描述: 伊斯兰教从唐代传入中国就有穆斯林努力学习和适应儒家文化,元代一些穆斯林士大夫就以身体道,会通儒家。明清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为代表的"以儒诠回"的汉文译著活动,将伊斯兰教义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结合起来,回答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一个影响深广的伊斯兰教文化复兴运动,推动了伊斯兰教与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的深层融合,使伊斯兰教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明清穆斯林学者的以儒诠回是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明会通自觉,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型,为当今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融汇,和谐相处可以提供借鉴。要解决当今世界多元文明的冲突问题,最理想办法是在多元中寻求统一,儒家的忠恕之道可以成为文明对话,化解冲突的基本价值标准。
魏晋时期传统道家的新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思想   魏晋玄学   魏晋名士   新道家  
描述: 传统道家思想在魏晋时期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魏晋玄学,在继承“老庄”思想上继续推进道家思想的发展。但是到了东晋后,一批士人对传统道家思想进行再创造,开出新的道家思想。魏晋名士不仅对道家思想进行解构,而且还把道家思想进行重构,一是“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继承传统道家的玄学理论,以何宴、王弼为代表;二竹林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对传统道家的升华,以嵇康为代表;三是东晋张湛将儒释道“三教融合”对传统道家的再创造;四是葛洪的金丹学对传统道家的拓展。这四种路径是对传统道家思想创新型的转向。由于,在魏晋时期以本体论重新建构传统道家思想为人的精神安顿提供一种境界,他们以一种“新道家”信仰作为人的关怀。所以,厘清魏晋时期名士对传统道家思想的传播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西美学和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及特征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形态   艺术   美学   中西  
描述: 当代是中国进入了世界文化格局的时代,改革开放打开了通往这一格局的大门,“冷战结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获得了开阔的视野和崭新的空间。中国当代美学空间里,既有对西洋科学、西洋宗教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度融合,又保持着中国审美思维的本体特征,保持着中国美学精神的儒、释、道以及诸子百家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里的见解,只是作为一个“体系”尚未达到成熟的阶段,但多元文化并存,优势互补的局面已经形成。它会对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思维、社会价值观、国内政治伦理、国际政治谋略、当代经济形态、民族信仰、民族心理学等诸多方面产生重大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外传播之比较——以《春香传》与《瓦尔登湖》中的人格修养论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边疆经济与文化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修养   《春香传》   《瓦尔登湖》   对外传播   儒家经典  
描述: 儒学思想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对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东西方的很多文人墨客创作的小说、散文中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儒家经典,既传播了思想文化、又反映了社会现实,思考了人生、社会和价值观念等。朝鲜古典小说《春香传》与美国超验主义作家梭罗的散文《瓦尔登湖》中体现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其中的人格修养论,反映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的利用与融合的复杂性,而儒家经典的世界性传播往往是在异国既定的意识框架下进行,对其中的伦理思想进行"适合自身口味的吸收或改变",凸显出儒为外用的目的性和可接受性,以更好地传承文化经典,弘扬民族文化。
从《降魔变文》对比《西游记》神魔小说的信仰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鸭绿江(下半月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教合一演变   佛教信仰   《降魔变文》   《西游记》  
描述: 信仰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思想主旨研究的分支之一。自敦煌藏经洞的发现以来,敦煌学成为文学研究的热门,特别是为俗文学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文学史研究中将《降魔变文》和《西游记》对比的研究不在少数,虽体裁方式不同,情节上存在的相似性往往会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因而两种文学体裁中表现的信仰问题也就成为文学研究中不可规避的话题。从早期佛教的传入,对文学的发展影响,到后期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儒家思想中立言立身的典范准则的确立,单纯的佛教信仰观念对文学的渗透已经逐渐的泛化为儒释道三者的交融。这一演变过程是对传统信仰研究的深入,同时个中原因也是复杂多变的,结合两种文本的对比和转变发生的原因,分析信仰观念的发展演变是很有意义的。
评“重理求实”与南宋书院诗歌创作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价值判断   南宋书院   重理求实   创作观  
描述: “重理求实”是宋人理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虽然这种风尚并非肇始于南宋书院,却深刻影响了南宋各书院讲学者和求学者们的学风和文风,左右着南宋书院创作观在价值判断问题上的批评取向和最终抉择。这甚或成为其审美的特色,其创作更持理智放在激情之上,其文学批评也关注内容是否合情合理,这种学风在南宋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原因在于:一是人们企求编制理论以重拾山河;二是书院意在培养传递济世人才;其三教学目标和重点是“明道义”“读书穷理”。其文学批评的实践强调“合于理”,从而使阅读者缺乏想象力,也使是否合理做为评价标准,存在一定限制。
< 1 2 3 ... 70 71 72 7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