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庸”的变通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金分割律   折中主义   中庸之道   河南方言   孔子   “和而不同”   符合辩证法   《说文》   方法论意义   “中庸”  
描述: 学者对此亦很重视,然论述不一,或以为符合辩证法,或以为是形而上学。近来胡念耕先生有《孔子“中庸”新解》(见《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一文,综诸说、考字义,有新解,认为孔子推崇的“中庸”,其真实
北宋官修类书《太平御览》
作者: 暂无 来源: 历史教学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平御览》   五代十国   发展文化   古书   宋太宗   《艺文类聚》   南北朝时期   三国时代   北宋   官修类书  
描述: 《太平御览》是北宋年间官修的一部大类书,始编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十七日,完成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十二月十九日。初名《太平总类》(一说初名《太平编类》),后来因最终定稿前夕,宋太宗命令每天进呈三卷以供“乙夜之览”,所以改为现名。 类书的编纂起源于三国时代,魏文帝曹丕令儒臣王象等编纂的《皇览》是中国类书之祖。此后,类书的编纂日益盛行,南北朝时期编写的《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隋朝编写的《北堂书抄》,唐朝编写的《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初学记》等,都是这种体例的著名书籍。在宋版《太平御览》中,载有《国朝会要》一节,其中说:“帝阅前代类书,门目纷杂,失其伦次,遂诏修此书。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及诸书参详条次,分定门目。”由此看来,前代类书存在分类不妥等缺陷,不便利用,遂导致了《太平御览》的编纂。另外,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发展文化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也是该书编写活动能够开展起来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韩、柳对儒、释、道的取舍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後,懦、释、道三教的相争与融合,就成了中国文化学术史上至堪注意的重大课题。韩、柳生当佛、道盛行,民穷国弊的中唐时期,均有志於经世济民,拨乱反正。因此,他们一致尊孔、宗经、崇儒,要把儒学融入文学之中,并以儒学修身、治世。但,韩愈尊孔,侧重其为至圣先师,故最重《论语》。柳宗元尊孔,却侧重其堪为圣王,故特重《春秋》。韩愈尊孟,过於尊苟,柳宗元则或批孟,而有继於苟。他们对於儒学的取舍,显有不同。韩愈认为,唯有昌明儒学,方能只排佛、老,也唯有力排佛、老,方能昌明儒学。因此,他以儒家道统为己任,高举反佛、老之大旗,与佛、道二教宣战。柳宗元则以为,儒学固当推尊,佛、道亦或可取,故以儒家中道为基准,统合佛、道之长而点弃其短。他们对佛、道二教的态度,看似截然不同,却皆有见於二教之弊,而欲以儒学矫之;亦皆有取於佛、道之长,以助心性修养。往後,宋儒一方面高举儒家道统排佛,另一方面又暗中吸取佛理谈心说性,正是顺着此一趋势发展而成。
试论荀子哲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天人相分   儒学发展   人的本质   “接着讲”   “性”   儒学体系   思孟学派   孟子   人之所以为人者  
描述: 一、荀学的历史命运在儒学发展史上,所受诉病最多的恐怕莫过于苟子了。但无论后儒如何评价苟子,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苟子的功绩是不容置疑的:其一是对儒学的复兴之功。孔子死后,内部的分化与外部的挑战使儒学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当中,乃至一度出现了“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以孟子·股文公下》)的局面。正是孟子和苟子的出现,才使得处于颓势中的儒学得以挺立不倒、重新崛起。苟子的另一个功绩则是在传经方面。据史家考证,现存儒家请经除个别经典证据不足外,大多传自苟子。所以清代汪中作《苟卿子通论》说:“苟卿之学出于孔子,而尤有功于造经。…··名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话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苟卿也。”由此说来,对儒学而言,苟子实在是一个大有功之人。然而,令人不能不感慨再三的是,正是这位曾救儒学于危绝之境,对儒学的兴盛和传承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一代宗师,在日后的历史发展中,并未随儒学的昌盛而得享荣宠,相反,其学说却遭到了儒门后学的一再排斥和循病,走上了一条日暮途穷的衰微之路。苟学的衰微大致是从唐代韩愈开始的。在韩愈之前,苟子一直是与孟子并称于世的。据史料记载,汉代大儒董仲舒和刘向都曾专门作书称美苟子;而司马迁作《史...
< 1 2 3 ...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