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学养与绘画——读《黄宾虹文集》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书画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宾虹   山水画   释慧远   力学   文集   画山水序   绘画史   以形媚道   画学思想   文人画  
描述: 我国绘画,自魏晋以降,可说是一部由文人引领之绘画史,甚而可说是一部文人画史。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专论,为南朝宋宗炳之《画山水序》,其中首标画旨云:夫贤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道者,万事万物诸理诸美之所在,必待尽性而后能契,故当力学以明之,不学则不明。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闻道甚难。不明道,画山水又怎能以形媚道?欲求山水之高妙,而无内在之深美,必不可得也。故历代善画者,莫不力学以求知,求知以尽性,尽性以明道,道明则所画山水旨趣深幽。史载宗炳深通佛老,善鼓琴,颇知书,且入庐山,就释慧远考寻文义,知为好学之士。今传最早之山水画《匡庐图》,其作者荆浩亦业儒,博通经史,
儒学:光耀海外的中国文化--浅谈儒学在西方与东亚的传播与运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历史文化传播   东亚   影响   运用   西方   现代社会经济   儒学  
描述: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不仅对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社会风欲等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而且流传到国外,对西方社会及东亚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民族性、时代性和空间性而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或网络文化时代的来临,并不意味着儒家文化民族性的消解和前现代文明已毫无作用。本文新儒思潮的流行,以及东亚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儒家文化的应用,使得人们把注意力重新转向了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追溯与研究,以研讨儒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意义。
北周废佛特点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佛学研究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大特点   北周武帝   废佛   分析评议  
描述: 北周废佛是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中意义较为重大的,并特点鲜明。一是十分温和没杀人流血。其原因在于周武帝体恤民众,崇儒尊孔,已接近汉化,褪去了野蛮气。二是佛道俱灭。由于二教互相驳难,周武帝无法摆平,便索性一起废掉。三是比较慎重,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争辩。周武帝为了掌握了解情况,找到反佛的证据,还曾微服私访,与僧人一起几天几几夜地做佛教仪式。四是废佛道后设立通道观,提倡会通三教,儒道佛融合,从而多少保存和延续了宗教文化。此举与卫元嵩的影响有关。五是废佛分两个阶段。先在北周境内废佛,然后东征平齐,接着又在北齐旧境废佛。如果周武帝能多活几年十几年,他会南下平陈,然后很可能再在南方废佛道。以上五大特点构成北周废佛的亮丽风景线。
论明清回回理学
作者: 孙振玉   来源: 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在我国传统文化研究中,说起理学,人所皆知,但谈到回回理学,就十分陌生了,这就禁不住要问:什么是回回理学?其实,陌生的是回回理学这个名字,有关内容在我国回族研究中人们并不陌生,因为这就是指的汉克塔布,或汉文伊斯兰译著。然而,后两者主要是描述了一种学问方式,长期以来把它们作为学术传统名称来使用,应该说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不能准确概括其所指学术传统的性质和意义。笔者认为,回回理学作为名称能够做到这一点。概括地回答,回回理学就是指明清之际我国回回民族中一批在伊斯兰和儒家双重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回儒,在伊斯兰经院哲学的基础上,在儒家尤其是宋明儒家理学思想的全面影响下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具有明显经、儒合璧特征的学术体系。
背包族与背包产业——兼论绍兴背包旅游的机遇与定位
作者: 李剑云   来源: 徐霞客与越文化暨中国绍兴旅游文化研讨会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在我们的印象中,徐霞客的形象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如明陈继儒就认为徐霞客是一个“多胆骨”的铁骨人。其实,徐霞客出游的形象描绘也是很有意思,如头戴远游冠,身背一把油伞,携一袱被,手拿一把锸耒。可以这么说,徐霞客是比较典型的背包族,他有时还有同行的僧人,或者仆人随行。他的形象与当今的背包族又并不完全相类同,我们现在的背包族更多意义上是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休闲游玩。当然也有特殊的专业旅游,如登山探险考察,风光风情摄影等。在我们的心目中,徐霞客就是最早的专业背包族之一。由此可见,背包族并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所以我们更应注重研究包括国外背包客在内的背包族与背包产业的关系,这就是我想和各位专家探讨的话题。
一代硕儒廖袭华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天地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廖袭华   儒家思想   诗歌   人格修养   生平  
描述: 被誉为贵州“四圣”,也称“四硕儒”的遵义人郑珍、赵乃康,黔南人莫友芝,黔东北的廖袭华,除郑珍近年已有《巢经巢诗集》面世和研究莫友芝书法等一批论文发表外,其余二位尚未见其著作及评介文章发表。贵州省文史馆馆员、贵州省通志总纂陈福桐老先生曾为《印江自治县志》没有廖袭华的传而深感遗憾。廖袭华,字葆珉,号西山,又号海,印江自治县峨岭镇长坡村人。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廖袭华先生自幼熟读“四书”、“十三经”,尤喜读《周易》、《尚书》,重《礼仪》、《丧服》。青年时代,先生深受通经史的印江知县龚炳琳的赏识,便邀他随子龚藕田赴安徽老家教学。其间,龚见廖学识尚需升华,便邀硕儒俞荫甫共同予以指导。廖葆珉一边课徒教学,一边深究经史,学乃大进,终精于诗古文辞和训诂之学。光绪十九年(1893),廖终成大器,荣登癸巳科举人第二名亚元,时年34岁。光绪二十年,廖葆珉与康有为同在京朝考相识,彼此情投意合,次年便参与康有为等发起的“公车上书”,名声远播。《河南日报》在刊登众硕儒名士评介文章时,称赞:思南翰林程其棫,印江进士戴锡之和举人严寅亮、廖葆珉,德江举人黎樾青为“思南五子”,并刊载个人简历?庑魅昙壮剿辏ǎ保梗埃矗壬俅胃熬┏迹...
金庸武侠小说主人公心路历程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赤峰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心路历程   武侠小说   文化格局   小说读者   金庸作品   江湖   历史与现实   文化人   中国知识分子  
描述: 金庸是武侠小说界和武侠小说读者公认的武林盟主。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这十几部小说体现着金庸作为一个中国文化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和选择,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格局对中国文化人的影响。金庸作品中的侠士们经历了一个由半江湖、半现实至纯粹的江湖世界再回归现实的心路历程,这是一个由入世到出世再到入世的过程,也是知识分子报国与逍遥两大情结发生碰撞的过程,这种矛盾的情结反映了传统的以儒为主,儒释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一、金庸前期的作品《书剑恩仇录》、《碧血剑》等,其主人公主要是安社稷、济苍生的具报国理想的大侠。《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刚一推出,即引起轰动。其主人公陈家洛是红花会总舵主,率众除暴安良、反满抗清,不得,会众豹隐回疆。这里,作者将要反的满清皇帝乾隆安排成了陈家洛的兄长,将江湖与历史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碧血剑》中主人公袁承志是历史上名将、被崇祯误杀的袁崇焕之子,也是位负有济世救民之志的侠义英雄,书中在他为父复仇的线索下,引出了三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李自成、崇祯、皇太极,最
魏晋南北朝出土玉器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文化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最为活泼、富有生气,并具有开放性的文化.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1].作为当时文化组成之一的玉器文化,它
南宋书院的复兴与理学家的书院理想
作者: 李正章   来源: 北京大学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科举   书院   南宋   理学  
描述: 南宋书院的复兴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庆元党禁解除后,宋理宗尊崇理学,政府支持书院建设,书院发展趋于鼎盛。其时书院数量大增,分布日广,种类繁多。南宋书院复兴的原因,除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之外,主要还在于理学的发展,对科举与官学的反省,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理学家推动了“书院复兴运动”,其教育精神实则来自于私人之精舍讲学。理学家通过书院想要传达这样一种理想:把修身的道德学问放在着重文辞的科举入仕之上。这种理想不得不面对两方面的挑战:首先是笼罩社会、深入人心的科举价值;其次,在于官设书院模式内部的官学制度与私学精神之间的矛盾,官学制度可能会侵蚀私学精神。就南宋书院发展的具体过程来看,它既是一个不断推广理学家书院理想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与现实妥协的过程。其强调道德修养的理想与社会看重科举入仕之间产生激荡,但难以改变科举价值这种从隋唐以来的深远传统。官办书院亦越来越官学化,成为官学的补充,这一转变明显地体现在山长官授的过程中。理学家的书院理想在其提出的一百多年里,就在实践中妥协、异化,逐渐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论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学   道家   汤用彤   经典解释   经学   魏晋玄学   解经   儒家   王弼  
描述: 儒家经典的解释历程里 ,如何从儒家与具体事象纠缠的经典言述中 ,解释出具有普遍品格的意义 ,使儒家之理想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发挥作用 ,始终是儒家解经历史上一个不能迥避的问题。魏晋玄学既释道 ,也释儒 ,它的出现首先为儒家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不同于汉儒的思考方式。它的兴起与其说是道家思想的创新发展 ,倒不如说它同时也是儒家经典解释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企图通过分析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展示儒家经典解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典解释的目的与经典解释方法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关系理解与不同经典之间的交流之相关性。最后通过作者对汤用彤先生的批评 ,进一步探讨特定的经典解释的目的与特定的经典解释的方法相互间可能产生的矛盾。一、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从《魏晋玄学论稿》的编目看即知 ,汤用彤对玄学与如何解经的关系最为关注 ①。汤用彤认定 ,玄学之所以对儒家经典解释传统形成有重大作用 ,并由此而成为解经的典型的原因 ,就在于 :魏晋玄学通过王弼、向秀和郭象所体现出来的儒道两家经典的互解 ,不仅使儒道两家的分歧 ,通过字句上的精心诠释而得以化解 ,而且更重要的是 ,使儒家经典所蕴涵的普遍性品格得以发掘 ,并为经世致用奠定思想基础...
< 1 2 3 ... 24 25 2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