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郭店儒简的宗教诠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郭店儒简   儒学的宗教性   儒家心性学   天命  
描述: 本文对郭店楚简的儒家文献进行了宗教性的诠释。文章认为,郭 店儒 简以“天道流行”灌注而下成为人的性命,而性情的修炼又是对天道的回归。天与人的上下 摩荡、身与心的内外互证构成了一个人化的宇宙整体。儒家心性学的提升过程就是人在下学 上达、天人谐和的自我转化中实现终极实在的过程,人的主体性由是而得到了极大的弘扬。 儒家心性学的哲理解析与宗教体悟是相得益彰的一种理论机制,这是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 上何以产生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
老子价值评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与“德”   创造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   自然无为   价值悖论   价值观念   “自然”   价值取向   价值学说   负价值  
描述: 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既有冲撞和协调,又有交胜和交用的相当稳定和牢固的特殊格局。价值学说正是贯串此格局的一根梁柱。基于这样的前提认识,本文拟就道家学派之鼻祖老子的价值,作一粗疏的评说。
澄观华严思想的易学解释模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澄观   华严   易学  
描述: 华严四祖澄观除了在华严宗理论上的造诣外,对儒、道均有较深入了解,这为其利用儒道思想来解释华严提供了资源。他对《华严经》的注疏也往往引用了易学的概念,运用易学来说明其对华严思想的理解。澄观利用易学解释华严思想有比较清楚的方法自觉,主要采用了"借语用之,取意则别"的原则。从澄观对易学思想的理解看,主要受到了孔颖达《周易正义》的影响。
张商英三教融合下的孝道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商英   佛教   儒教   孝道  
描述: 在宋代,儒、释、道三教之间斗争、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同时不乏排佛的声音。在此背景下,张商英与排佛尊韩(愈)的思潮开展论争,以捍卫中土佛教的正当合理性。张商英的思想中表现出对儒、佛、道兼收并蓄,并以佛为尊的特征。基于三教“犹鼎足之不可缺一”的基本认识,张商英的孝道思想继承了前人成果,提出系统的孝道观,认为佛教之孝尤具有优越性。但他的三教融合也突出了三教之间的差异性,其孝道观更多地是站在佛教的立场上维护佛教伦理,因此具有会通性不足的历史缺陷。
王夫之《周易外传》中的圣人释要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夫之   圣人   周易外传  
描述: 本文从贞天地、立人极、通天人三个方面来阐释王夫之的圣人。三者既是对圣人的内在规定,也是一种客观叙述;既是圣人成就自身的工夫,也是其所达至的境界;既是"本体上说工夫",也是"工夫上说本体"。"贞天地
先秦儒、法社会整合异同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异同   社会整合   整合方案   韩非子   社会秩序   整合观   商君书   儒家   春秋战国   人的价值  
描述: 重新恢复平衡,这一过程或努力就是社会整合。对古代的思想家而言,他们对社会的种种观察和思考,都不能不对这一现象予以集中的注意,并因此对其理论学说产生重要的影响。先秦时期,儒家——法家都为当时最为主要的两大思想流派,他们学说中互有异同的社会整合,无疑是其一重要内容,很值得探讨。
论马一浮的中西文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新儒学   中国文化观   马一浮   西方文化观  
描述: 作为“千年国粹 ,一代儒宗”的马一浮有着自己的中西文化 ,年轻时喜西学、黜国学 ,思想成熟时则明显地走上黜西学而崇国学的道路 ,对西方的社会以及政治学说进行了批判 ,提出了以“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马一浮的中西文化本质上属于“非典型的现代新儒家”的理论样态。
《庄子》对洪大容华夷的影响:以《医山问答》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   《医山问答》   洪大容   以天视物   华夷观  
描述: 李氏朝鲜以儒立国,严守夷夏之辨,在明清易代后对中国心生鄙夷,导致其固步自封。燕行使北学派的奠基人洪大容对夷夏之辨进行了深入反思,他晚年的作品《医山问答》中体现了他成熟的新华夷,而其理论基础"以天视物"正来源于《庄子》的"以道观之"。
马一浮与章太炎的国学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一浮   国学观   章太炎  
描述: 马一浮和章太炎是近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二人的国学各有特色,在国学的性质层面,马一浮认为国学是经学,而章太炎视之为史学;在国学的研究方法上,马一浮采取的是宋学的义理取径,而章太炎更倾向汉学的"征信
先秦儒家乐教“中和”审美观述略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乐教   先秦   中和   演变   儒家  
描述: 先秦儒家音乐"中和"审美观是在长期的乐教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孔子之儒家继承了西周雅乐"尚中"、"尚和"的审美趣向,倡导"中庸"的音乐审美标准,提出了文质中道、尽善尽美、节情适度的"中和"审美观,由是而实现其"成于乐"的教化目的。子思以此为基础,以"致中和"为终极关怀,探究"天下之大本",为儒家乐教构建了形而上的哲学根据。公孙尼子、孟子、苟子等后儒相继而起,文献日益丰富,理论渐趋缜密,推动了先秦儒家乐教"中和"审美观的系统化,并为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奠定了基调。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