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出土文字资料与五帝新证
作者: 暂无 来源: 考古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帝   司马迁   东南西北   文字资料   《大戴礼记》   出土   《春秋》   《国语》  
描述: 的文献加以验证,认为不离古文者近是;对五帝历史也未完全否定,说:予《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此所云《春秋
池里温《敦煌文书的世界》序
作者: 暂无 来源: 敦煌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排版格式   经济文书   敦煌文书   敦煌学   集大成   世界    
描述: 在敦煌学的世界里,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大概是没有人不知道池田温先生的了。他的《中国古代籍帐研究》(1979年)是对此前发表的有关户籍、籍帐及相关社会经济文书的集大成著作,而且是经过非常仔细校录的文本,排版格式也最接近原文书的格式;书前的“概观”,实际是一部对中国古代籍帐的系统研究专著(汉译本即单行),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他和山本达郎先生合著的《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资料集》(Tun-huang and Turfan Docu-ments Concerning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第3卷《契约文书》(1986-1987年),则是有关敦煌、吐鲁番、龟兹、于阗出土契约的精心校录和系统研究,此书录文用汉文,而论述用英语,所以其论述往往为中国学者所忽视。本书所收的池田先生给《讲座敦煌》所写的《契》一文,正好可以让中国读者更确切地了解作者有关契约文书的系统看法。他的《中国古代写本识语集录》(1990年),是又一部总结性的著作,系统收集了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以及日本传存的古写本题记,内容涉及儒、释、道等各类典籍,年代延续逾千年,是今天学者们研究宗教史、书籍史等许多方面时方便的参考文献,省去后来者...
优质香稻新品种“宜优99”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农业科技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香稻   穗实粒数   三系杂交稻   栽培技术   农业部稻米   浅水层   稻瘟病抗性   试验平均产量   晚籼   丰产稳产性  
描述: ,冷而不硬,适口性好;稻瘟病抗性两年鉴定综合评价为感稻瘟病。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产量表现2004年和2005年参加晚稻优质组区试,每667 m2(下同)平均产量分别为451
异文化与在地文化的融合:以法国出版《中国文化历史及风情丛刊》(1776-91)的孔子生平图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Sino-Christian Studie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ble, Theology & Philosophy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仪之争   图像学   孔子   耶稣会  
描述: 《中国文化历史及风情丛刊> (1 776-91) 为欧洲十八世纪下半 期介绍中国的最重要书籍,亦为法国汉学之祖。编辑横跨中法两 地,由法国在北京的传教士蒐集资料或翻译寄至法圈,再由法方 东方语言专家
“天道与人道”话题作文训练
作者: 暂无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话题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孔子 有的,还给他更多;没有的,连他已有的也剥夺了——福音书 请以“天道与人道”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天道”本是古代的哲学术语,不同派系有不同看法(观点),“人道”也是一个含义多重的抽象名词。该话题是并列短语,我们写作时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为文的重点。根据摘引的文句,可以揣度天道近乎理想,人道折射现实。现实总有缺陷,而理想熠熠生辉。譬如不论先贤老子、至圣孔子均强调个人和无限宇宙的契合无间,而现实是天地万物并非与我为一,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文若剖析社会现实,引起读者反思,必将予人震撼。 佳作展示 人·佛·天 闭眼,我时常会做这样一个梦:古寺、清钟、曲径、禅房。木制佛像浑圆的手,慈爱的唇。步履匆匆的行人,千年前姑苏城外那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我年幼时在大殿内因为害怕肃穆畏惧死寂而掉下眼泪,我今天在森林公园里吟诵“渺沧海之一粟”,听见真实的回音…… 人,佛,天。中国古代的儒、佛、道的思想凝结成一个个真实的文字。
“殿前辩论”及其对当代宗教对话的模式意义
作者: 王建光   来源: “儒学与犹太——基督文化比较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描述: 宗教对话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也是不同文明相涉的一个主要表现.发生于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之间的“殿前辩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不同宗教间“多元”和“差异”的共存问题,还有助于不同宗教主体间的互相认同和接纳.“殿前辩论”通过对宗教对话的“主体性还原”,保证了宗教对话成为“宗教的”对话,形成了宗教一元和多元的历史统一.“殿前辩论”其形式和方法对今天的宗教对话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宗教的现代化和宗教对话的现代转型是个过程,“现代性”并不专属于某一种宗教.更为重要的是,“普世宗教”是通过对话“形成”的,而不是在对话中“构建”的,它源于“一元”和“多元”的历史统一,是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自然行为而不是人的主观行为.只有通过多元差异的共存,宗教间表现出愈发强烈的趋同性,由此才能发展出普世的宗教.
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
作者: 侯立兵   来源: 北京: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代   文学研究   汉赋  
描述: 绪论 第一章 承袭与新变:汉魏六朝赋文化精神源流 第一节 赋的文化精神溯源 一 古诗之流:从诗之讽谏到赋之讽谏 二 灵均余影:从骚之怨愤到赋之怨愤 三 策士遗梦:从战国纵横到赋坛纵横 四 海纳百川:其他文化因子之渗入 第二节 汉魏六朝赋的文化精神嬗变 一 汉魏六朝赋的精神嬗变轨迹 二 文化环境变迁对赋的体制影响 第二章 功利与交际:汉魏六朝赋的生产机制 第一节 汉魏六朝之献赋 一 献赋之溯源 二 献赋之类型 三 献赋之文化生成 第二节 汉魏六朝之试赋 一 非制度性试赋之嬗变 二 制度性试赋之滥觞 三 试赋之文化成因 第三节 汉魏六朝之酬赋与和赋 一 酬赋与和赋的留存概况 二 情义:酬赋与和赋的普遍主题 三 赋的交际功能的文化成因 第三章 模拟与批评:汉魏六朝赋的接受形态 第一节 汉魏六朝赋模拟现象的文化审视 一 汉魏六朝赋模拟的范畴与类型 二 模拟赋的生成形态:赋作群、同题赋 三 汉魏六朝赋模拟的文化生成 四 汉魏六朝赋模拟的接受学阐释 第二节 汉魏六朝赋学批评理论的文化阐释 一 以诗论赋:赋学批评的诗学视阈 二 欲讽反劝:功利与审美的矛盾 三 由物及我:事类与情义的关系 第四章 理趣与理障:儒释道(玄)入赋的考察 第五章 民俗与通俗:汉魏六朝赋的俗文化观照 第六章 文体与载体:汉魏六朝特殊赋体 第七章 教化与审美:汉魏六朝艺术赋的文化阐释 第八章 宇宙与伦理:都邑赋的城市文化内蕴 第九章 符号与象征:汉魏六朝赋的意象构建
如何面对大陆新儒学——读《大陆新儒学评论》有感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文集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儒学   大陆   出版   儒学研究   评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描述: 新近出版的《大陆新儒学评论》(张世保编,线装书局,2005年版)是一部专门研究大陆新儒学的论文集。论文集的出版,是该书编者所主持的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陆新儒学思潮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内大陆新儒学研究正式启动的一个标志。作为大陆新儒学研究的开端,《大陆新儒学评论》共收录了25篇论文,不仅评析了大陆新儒学的主要观点(如“政治儒学”、“重建儒教”、“儒化中国”)和方法论之得失,而且还从总体上反思了大陆新儒学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为了让读者了解大陆新儒学的发展历程,论文集也收入了15年间(1989~2004)的相关研究成果。这样,论文集就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全面了解大陆新儒学的宝贵材料。何谓“大陆新儒学”?大陆新儒学与现代新儒学、港台新儒学及海外新儒学有何区别和联系?大陆新儒学有哪些代表人物?大陆新儒学是如何产生的?为何要开展对大陆新儒学的专题研究?相信,对于那些并不十分关注和了解国内目前思想动向的人们来说,当他们看到《大陆新儒学评论》时不免会产生诸如此类的问题和困惑。所谓大陆新儒学,实际上是新文化运动后期崛起并延续至今的现代新儒学运动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粗略地讲,...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研究综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理论视野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学术界   原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观点综述  
描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为什么可以结合起来的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因进行了更加广泛而深入地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将学术界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在于两者有很多相同或相通的地方多数学者都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中国化,可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在于两者有很多相同或相通的地方。邵汉明把这种相通性归结为四个方面:其一,人本性。中国古代浓烈的人本意识集中体现于儒家学说中,儒家人物首先将人的世界与物的世界区分开来,视人为宇宙的中心和有机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存在具有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特殊地位和卓越价值,天地之道惟有通过人道的作用才对人类有所意义;继而从人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角度来肯定人和推崇人,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互为因果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与马克思主义重视人、关心人、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和主体作用的精神是一致的。其二,理想性。中国古代先哲在创立各自思想体系的同时,大都是要描绘一幅社会和人生的理想蓝图,以作为人类追求的共同目标。无论儒...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5卷总目次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原理工大学   学报   城乡收入差距   总目次   社会科学版   二元金融结构   区域经济发展   效率与公平   理论与实践   和谐  
描述:1期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陈福义生延超(1)我国财政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李秉强(5)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与金融抑制杜伟(9)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逻辑与制度安排郑耀群曾凯(13)蒲州
< 1 2 3 ... 37 38 3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