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性自命出》:以思孟为主流的综合学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郭店楚简   《性自命出》   思孟学派   心性观   礼乐教化  
描述: 《性自命出》简文昭示着儒家思想在孔门之后新的开拓与发展,而其叙述风格和行文模式颇合道家思维,战国中后期儒道等各学派初步合流淡化了简篇所反映的学派性质,使得简文的解读与定位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对此时期的主要的理论范畴及哲学命题进行全方位考察,不难发现学术思想的渐进化及相互渗透性使简文的主体精神与儒家思孟学说契合,进而导引出"人性论"的深刻思考以及由此形成的论辩艺术,事实上已成为孔孟之间学术传承的津梁。儒家外"礼"内"仁"的处世哲学通贯于简文的全篇,而心性观念到礼乐教化的内外互修,深化了其仁义思想在道德修养中的情感因素,最终于哲学视阈下形成"性""命""道""情"论的完美结合。
文昌文化与传统精神及世俗关怀
作者: 暂无 来源: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实关怀   文昌文化   世俗精神   传统文化  
描述: 文昌文化是以文昌崇拜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体系,在其长期的流布过程中,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它融和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儒、佛、道的精华,但又独立于正统的中国传统文化之外。它的主要内容即劝善、劝孝、劝学、劝养生等,这些思想观念与一般民众的现实生存意志是非常一致的,再加之其传播方式亦易于一般民众接受,因此,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无法代替的民间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世俗精神关怀的层面。今天,西方文化已经显露出了它无法解脱的困境和弊端,看清并承认这种现实,我们或许就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一面,而恢复和弘扬像文昌文化这样富有世俗精神关怀的文化,则具有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卜子夏“西河设教”辩
作者: 暂无 来源: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魏赵之争   西河设教   韩城   汾州   卜子夏  
描述: 卜子夏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史记》记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由于卜子夏在儒学上的巨大影响,子夏设教的魏世家西河地区究竟在哪里,很受国学家的关注。西河设教地,唐代有两处记载:一是山西汾州,一是陕西韩城,从而引发了后人的争论。清代疑古主义盛行,学术界陆续对汾阳说和韩城说提出质疑,进而否定,并提出了河南安阳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证的发现,有必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一步翔实考证。考证发现《吕氏春秋》子夏之晋的记载,说明卜子夏西河设教处确在山西。而《史记魏世家》的史料能显示,卜子夏来晋之后早期在汾州一带活动,晚期失明之后迁往河津兼韩城一带定居,汾阳说和韩城说都是可信的。
论颜之推的佛教信仰与身分建构的闗联:以《颜氏家训·归心篇》为依据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南北朝文学   归心篇   颜氏家训   颜之推   身分建构  
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大盛於中国,尤其盛行於知识阶层,颜之推的传世之作《颜氏家训〉中别有(归心〉一篇,专为论述其信护佛教之观点,正可反映此一时代潮流。然而,颜之推之作{颜氏家训〉非仅为训家而己,其实隐含重建身分之殷切期待, <归心篇〉亦不例外。本文结合文本分析、历史考察与宗教文化学的方法,试从(一)家族传统的承接与转向, (二)佛教三世说与家族三世说的转换,以及(三)援佛入儒等三大方向,剖析颜之推如何在〈颜氏家副卜归心篇〉中,藉由佛教信仰与家族延续的关联性进行身分重建。对於颜之推而言,佛教信仰不仅是一种生命寄托,也是身分重建的论述场域;经由此一论述场域,颜之推为自己与颜氏子孙重建了一种有别於江南时期的新儒士身分。
儒学与秦代社会
作者: 王德成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价值准则   教育   思维方式   秦代社会   儒学  
描述: 先秦儒学因独特优点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至秦统一全国前夕,不但对广大的东方六国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影响到了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国。继而影响着由东方六国及秦国区域基础上,而建立的空前统一的秦代社会。儒学在秦代物质层面的表现,主要是儒学影响了秦代的生产和生活:儒学在秦代制度层面的表现,是指儒学对秦王朝的政治统一、政治制度、以及种种行为规范的影响;儒学在秦代价值观念层面的表现,是指儒学对秦代的教育以及人们的价值准则、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作为秦代思想文化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学,不可避免地受到秦
儒教社会中的独行者:李贽儒学思想研究
作者: 王宝峰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贽   儒教社会   儒学思想  
描述: 在归纳总结有史以来李贽思想研究既有成果基础上,本文采用“还原性诠释法”研究了李贽儒学思想。“还原性诠释法”是适应时代要求,旨在彰显中国思想主体性之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该方法强调回到历史现场、思想家个体、文本全体,以整个社会存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等)为背景和前提,致力于尽量接近当时思想界以及思想家个人思想原貌和全貌的还原。此外,该方法还简略初步地探索了运用古代汉语诠释原始文本、表述现代学术观点之可能性。本文以整个儒教社会和李贽个人儒学思想进程和内容之间的紧张为主线,历史地、具体地展开了李贽儒学思想研究
论档案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作者: 王士亮   来源: 第八次京津沪渝档案学会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档案事业   社会功能   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  
描述: 一、传统文化不能够丢弃,和谐社会宜先从档案人内心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主旋律,是当代全社会文化和文明建设的主题。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概括为“和谐”二字。在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儒、释、道进行综合后,可以得出一些认识,“争"与“让”、“慈”与“恶”、“顺”与“逆"、“融"与“斥”,都是对立统一的。老庄的道家论崇尚顺其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激烈斗争使他们不能够不消极避世之所向,这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历史;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仁义与恭让,在国家的历史上也时而受尊崇、时而被贬斥。
「道」的保存与实践―论《老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省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问学集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保存   互补   存有   实践   创生   异化  
描述: ?首章论儒家人文化成的理想性失落,兼论《老子》「境界形态的形上学」以接引论述後章的「政治」;次章论述道家此种由形上开展至形下作为的「政治论」,并说明《老子》只是以「正言若反」的论述策略来说明他的哲学
马一浮以儒融佛与调停朱陆之说评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儒融佛   马一浮   儒学  
描述: 马一浮哲学和学术思想的特点,是以儒家的易简思想为核心,主张以佛证儒、以儒融佛,以及对宋明儒学的程朱和陆王的理学与心学之间的矛盾提出调停之说。马一浮在对待儒佛的思想关系上,跳出了宋明儒学划定的儒佛壁垒。马一浮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之说,既是宋明思想的延伸,也是对宋明思想的超越。而他的思想的根本方法和出发点是“不分今古,不分汉宋,不分朱陆”,表明他要跨越两千年汉宋之争以及数百年朱陆纷争的藩篱,破除历史上的一切宗派门户之见,反映了他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看法,以及关于现代儒学重建或复兴的根本性态度。从他的这种看法及态度中可以得出结论马一浮阐述的儒家思想虽然十分传统,但是他对于儒家思想的观念和态度包括他的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甚至朱王的思想,却是超越历史的及非常现代的。马一浮心目中的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儒学的现代复兴,归根结底,就是要摆脱历史的种种纠葛,放下历史的种种包袱,直接孔孟儒学的真谛。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象”与“象思维”引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思维   实体性   非实体性   悟性   理性  
描述: 在于语言文字和逻辑产生之后,由于其语言文字在符号化中仍然保留象形性根基,以及在中国经典《周易》中,把中国成熟的思维方式显示为"物取象"和"象以尽意",这就使得中国易、道、儒、禅经典都主要是"象思维
< 1 2 3 ... 36 37 38 3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