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诀刘禹锡《天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禹锡   著作   《天论》   有神论   唯物主义   战斗精神   法家   天命论  
描述: 刘禹锡的《天论》,是一篇锋利的、生动的、有才华的法家著作,它具有强烈的反儒的战斗精神,是继苟子《天论》、王充《谈天》等法家战斗的唯物主义著作之后,对儒家所鼓吹的“天命论”的又一次沉重打击。它公开地批制了唐代中叶盛行的有神论,为当时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
本市公用事业局团委举办青年理论学习班,组织青年运用马列主义观点,读法家著作《五蠹》篇,批判林彪尊儒反法的反动谬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汇报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本市公用事业局团委举办青年理论学习班,组织青年运用马列主义观点,读法家著作《五蠹》篇,批判林彪尊儒反法的反动谬论
《弟子规》选批
作者: 暂无 来源: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孟之道   《弟子规》   “学而优则仕”   “中庸之道”   统治阶级   “天命”   “仁爱”   启蒙读物  
描述: ”,宣扬了一整套孔老二的“仁爱”、“天命”、“孝悌”、“中庸之道”和“学而优则仕”等反动谬论,贩卖的完全是儒家的反动教育思想。它妄图用一套封建的人伦清规,使儿童长期受到熏染,自然驯服,不去“犯上作乱”,使
极端反动的教育思想──批判《三字经》的学善养性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字经》   尊孔   四书   奴隶主阶级   地主阶级   孔孟之道   孔孟思想   善性   世系   教育思想  
描述: ”。“天生德于予”,这是他善性的自我标榜。他的孙子子思作过解释,叫做“天命之谓性”,是老天爷赐予的好德性。至于孟轲,更是反复论述过什么先天带来善性,仁义道德先天就存于人的本性之中。这种赤裸裸的唯心论
儒家伦理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   文明   儒家  
描述: 儒家伦理的帽起乃基因於个人内在的需求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儒 家伦理不但强调个人的修为,更在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因此, 明伦、养正、守中、治平、敬天与爱人可以说是儒家伦理的基本内含及价值
卫理贤德译《庄子》中的环保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环保   《庄子》     文化   观念论   人为   自然   卫理贤  
描述: 真经〉中的环保思想,作一反省。一方面籍以了解道家 在先秦时代已经预示了环保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庄子的「鸟养养鸟」的自然,真的 开展了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另一方面认识这位德国传教士对中文造诣之深,以及对
大梵与天道──印中古代哲学中的实在论之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终极实在     大梵   自我   奥义书   现象  
描述: 不存在关於世界的二重分割。为阐明大梵与道之观念所主导下的不同文化观念, 作者就三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论证,即:1.终极实在之神性、自然性与道德性; 2. 本体之自体性相或其自体之实存方式;3摩耶与现象之真实性。大梵与道为印、中 哲学传统中的核心观念,正是在其主导之下而导向了两种不同的神圣人生之境 域。
学习鲁迅评法的战斗经验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文学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在他战斗的一生,特别是后期,不仅勇敢地造了尊儒反法思潮的反,彻底批判了反动的孔孟之道,而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地评价不同历史时期法家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阐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鲁迅在
掌握理论武器 坚持古为今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民教育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理论武器   毛主席   阶级斗争   修正主义路线   批林批孔运动   批判   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斗争   资产阶级军事路线  
描述: 当前,批林批孔运动正在深入、普及、持久地开展。亿万工农兵和教育战线广大群众认真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著作,批判林彪反革命的修正主义路线,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批判林彪宣扬的孔孟之道和尊儒反法的反动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王安石--北宋时期杰出的法家
作者: 暂无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新思想   自然观   北宋时期   诸子百家   地主阶级   董仲舒   王安石变法   法家   思想理论基础   儒家经典  
描述: :“尚变者,天道也。”“有阴有阳,新故相除者,天也;有处有辨,新故相除者,人也”。这种“新故相除”的自然和社会,是他进行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
< 1 2 3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