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试析茶山学视角下的孔子天命思想
作者: 高明文   来源: 延边大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茶山   天命  
描述: 孔子的天命思想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包括孔子对“天”的认识、“天命”的实质、“知天命”的途径、“天命”对人的意义等。本论文主要借助茶山·丁若镛(以下简称茶山)的视角重新对孔子的天命
孔子“兴观群怨”文艺思想浅述
作者: 阳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孔子    
描述: “兴、、群、怨”是孔子文艺理论的集中概括,是我国较早的、最为全面、完整和深刻的文学艺术理论。它从具体的社会内容和社会环境出发,强调诗歌的政治教化和社会实用功能,同时也涉及诗歌的审美意义,对后世众多
生命实践与逻辑证明:孔子的天命与托马斯·阿奎那的上帝观之比较
作者: 吴运成   来源: 贵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生命实践   孔子   天命观   托马斯   上帝观   逻辑证明  
描述: 天命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而上帝则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核心。对于天命与上帝的比较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本文拟从生命实践与逻辑证明的角度对孔子的天命与托马斯·阿奎那上帝进行比较。 在《论语》中
孔子天命和神鬼论新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论坛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论语   墨子   孔子   天命观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自然规律   子曰   我国古代   天神  
描述: 一、孔子的天命是唯物主义的要弄清孔子的天命,必须弄清孔子是否把天视为神?《论语·八佾》说:“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可以译为:“王孙
论苏轼贬谪诗文中天命的变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甘肃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立天命   贬谪诗文   天命观   修身俟命   苏轼  
描述: 通过苏轼的贬谪诗文可以发现,天命的视点是理解其前后两次贬谪思想变化的一条重要线索:黄州时期怀着儒家修身俟命的希望等待朝廷复用;岭海时期在生还无望之际自立天命,表现出强烈的拟圣情怀,传播先进文化。苏轼在贬谪时期天命的变化与其对儒释思想的融摄大有关系,反映他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深刻思考。
先秦儒家天命观之理想人格探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天命观   孔子   孟子   理想人格  
描述: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家承继了西周“以德配天命”的思想,从更为广泛更为系统的角度阐述了尽人事而知天命、顺应天命的理性天命。以这种天命为基础,孔子和孟子还分别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理想人格学说。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理想人格的探究,为当今中国本土化的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
先秦儒家天命观之理想人格探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柳州师专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天命观   孔子   孟子   理想人格  
描述: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家承继了西周"以德配天命"的思想,从更为广泛更为系统的角度阐述了尽人事而知天命、顺应天命的理性天命。以这种天命为基础,孔子和孟子还分别提出了独具特色的理想人格学说。本文试图通过对这种理想人格的探究,为当今中国本土化的人格的培养和塑造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
圣人思道的光芒——论孔子天命鬼神的进步意义
作者: 张瑜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鬼神观   孔子   天命观  
描述: 本文主要研究的不是孔子天命鬼神的具体内容,而是其进步意义对中华民族心理和国民性格塑造方面的重大影响和作用。论文首先是从考证孔子天命鬼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的,阐述了“天”、“天命”、“鬼”、“鬼神
浅析造成儒、墨两家不同命运的原因:以天命、鬼神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墨家   鬼神观   天命观   儒家  
描述: 儒、墨两家在先秦时期并称"世之显学",但在后世的发展中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这与儒、墨两家不同的天命、鬼神有着很大的关系。以儒、墨两家的不同的天命、鬼神为例,解释儒、墨两家不同的发展命运。
晋祠中的祠庙寺观建筑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联系       融合   转化  
描述: 通过对晋祠中祠庙寺观的分析与研究,运用祠庙寺观的分类方法,探讨了晋祠从一座祭祀唐叔虞的祠堂演变成集儒、佛、道于一身,汇祠、庙、寺、为一体的古代建筑群的发展过程;总结出晋祠中的祠庙寺观是如何在各归其位的同时又互相联系、融合、转化,从而汇聚成为了今天晋祠与众不同的独特风貌。
< 1 2 3 4 ... 1068 1069 107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