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旌儒庙碑》和唐玄宗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尊儒   秦始皇   统治地位   阶级矛盾   农民起义   中央集权制   陕西   统治阶级   儒家   唐玄宗  
描述: 《旌儒庙碑》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当年秦始皇坑儒的故址“坑儒乡”(今陕西临潼)建立儒庙时立的碑。它是唐玄宗尊儒反法,攻击秦始皇“焚书坑儒”,为反动儒生鸣冤叫屈、扬幡招魂的历史见证,是我国历史上反映儒法斗争的一份极好的反面教材。
玄学及《抱朴子‧外篇》中的理想人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仁且智   才性   勖学崇教   匡扶儒业   博大真人   儒圣   圣人   君子  
描述: 玄学的理想人格意指魏晋玄学在其形上思想和人性观的基础下所衍生的人 生价值理想及完美的生命境界。本文先藉着先秦儒道两家的理想人格做一对比性的论 述, 从而抽绎出魏晋玄学理想人格说的脉络流变, 再以时代之精神需求为背景, 透过 葛洪〈抱朴子﹒ 外篇〉所蕴涵之理想人格的层层意舍, 揭示其特色, 论评可能的得失。 《抱朴子﹒ 内篇〉多言道教方术, 然而〈外篇〉主要论及人间得失及世事戚否, 以儒 家立场以告诫时人和寄意後世。本文以时代与玄学互动为架构, 深入〈外篇)的理想 人格内涵及实现其境界的修养工夫。同时, 文中更剖析其理想人格通往外王的作用表 现, 诠解其意义, 论评其得失。
欧美「魏晋玄学」研究概况暨主要学术论着评介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郭象   论着评介   魏晋玄学   僧肇   嵇康   欧美汉学界   王弼  
描述: 欧美汉学界对中国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兴趣,首推老子哲 学,次及儒释道三教异同问题。由於玄学概以「易J r 老J r 庄」三 之学为主,而魏晋南北朝的变动期文化又较为多彩多姿,故三教 异同之争所触及
批儒小故事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孟   宣王   小故事   国君   韩非子   儒者   三晋   裤子   妻子   儒家  
描述: 卜妻为袴【原文】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袴①。其妻问曰:“今袴何如?”夫曰:“象吾故袴。”妻子因②毁新令故袴。《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注释】①袴:同裤。②因:从而,于是。【译文】县有个人,名叫卜子
魏晋哲学导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化     相因   名教               无心       自然   顺有  
描述: 理解自我,定位自我与他人和天地万物间的相主关系,安 顿个体与群体的生命。魏晋三大思潮:才性名理学、玄理名理学和 东晋佛交涉的格义佛学。就方法的革新而言,魏晋玄学摆脱了两 汉经学的荒诞、琐碎和腐化,朝向
统一进步必胜 分裂倒退必败——评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作者: 暂无 来源: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作用   中央集权   秦始皇   地主阶级   吴三桂   玄烨   法家人物   儒家   封建经济   三藩之乱  
描述: 中国自秦始皇以后,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法家人物在客观上都是顺应这个主流,做出了积极贡献;而儒家和一切行将灭亡、尊儒反法的反动派,总是逆着这个主流,自取灭顶之灾。清入关后第二个皇帝康熙(本名玄烨,康熙是其年号)同当时的南方三藩,就是代表坚持统一与大搞分裂的法家同儒家两派,双方起了不同的历史作用,各自得到了不同的历
略论中国文化吸取佛教文化的逻辑进程及其历史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同依附   融汇创新   辨异拒斥   历史启示   相互吸取   原义独立  
描述: 一、佛教初传,以黄老神仙方术和玄学为中介,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 互相认同和依附;二、僧肇、竺道生对佛学原义的把握,标志中国人对佛教由认 同走向辨异,佛教由依附走向独立发展;三、儒道与佛的冲突,是佛教由原义、 独立而进入的辨异、拒斥阶段;四、佛道相互吸取,道教进一步完善发展,佛教 中国化;五、以佛教中国化为中介,儒学吸取佛学而产生宋明理学,中国文化形 成以儒为主、儒佛道并存互融、相互协调的新的有机系统;六、从中国文化吸取 佛教文化的逻辑进程中,作者对於吸取外来文化的基本矛盾和内在规律的几点看 法。
唐君毅先生与台湾儒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性义的天道   泛民主主义   文教的功用   玄思自然义的天道   泛科学主义   生命存在   道德自我   心通九境论   儒教   经学博士  
描述: 本文旨在论述唐君设先生对台湾儒学的影响。在作此论述之前说及 了: (l)由西汉开始原为一私家之学的先秦儒学与君主政制相结合而表现儒教 的文教性功用,其对天道的了解以神性义为主。宋以後的儒学则以
比较王弼与程颐的《易》注及本体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阳异质相求   儒理易   玄理易   明彖   体用一源   至动论   显微无间   本静论   寂然至无   健而无息   圣人之学  
描述: 本文试由厘清王粥、程颐之〈易〉学源流、注〈易〉特色;两人在 〈易〉学本体论上所采持的理解及诠释立场; 进行两人相互阔的对比,且予以 评论,凸显两人〈易〉学本体论的特色。 在王粥注〈易〉的方法与旨趣上,本文考察其家学渊源及其与荆州学派的 经学学风。文中列举王谓的〈易〉学着作, 且针对其〈周易略例) (王粥注 〈易〉的纲领)七论中,一最重要的〈明象) ,及言阴阳异质相求之互感情态的 「明交通变」予以阐明。王喝〈易〉学在易学史上的最大贡献,莫过於在〈明 象篇〉的言意之辨中, 厘清了「象」与「意」的关系。他说明的「象」在表 「意」上的功用及限制。他在注〈易〉所采取的理论模式上,则将儒理及玄理 兼综互补。而是在本体论上主采〈老〉学, 在进德修业及立身处世上侧重儒家 义理。 在注〈种卦﹒ 象传) r 复见天地之心」处谓r 寂然至无是其本矣。J r 至 无」系天地万物之本体, 反映了他所持贵无论的道家立场。他以无形无名及寂 然大静描述本体的体性。至於程颐(伊JII) (易〉学的渊源,主要承自王粥、 胡环及王安石等三家的义理〈易〉学。在伊川〈易〉学的本体论立场上,他兼 采王谓的言意之辨, 华严四法界的理事圆融观, 返宗於〈周易〉生生之理。其 〈易传序〉的「至微者, 理也。至着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系其本 体论的形式特徵。其本体论之义理涵义上乃归宗〈周易﹒ 乾卦〉的刚健无息之 生生动能上。甚至他在注〈坤卦〉时亦谓r (坤)非健何以配乾,未有乾行而 坤止也。其动也刚,不害其为柔也。」对他而言,坤具「柔健」之德。乾坤为 《易〉本体论的第一形上原理, 伊川赋以健动不己的生生特性。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