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东坡贬居黄州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黄冈师专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苏东坡   “东坡文化现象”   黄州   神宗皇帝  
描述: 苏东坡贬居黄州,与神宗皇帝的矛盾心理和态度分不开,人才难得,实不忍铢,只好流放。这就决定了东坡走向转折的人生道路,构建新的贬滴文化机体,或称为“东坡文化现象”,即三维观照,时空交错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东坡以劳作、游览、修炼结合的生活方式,儒佛道思想融汇的修炼方式,忠君爱国优民统一的行为方式去领略人生的真谛,还以全副身心去体验痛苦,感悟生命,抗争苦难,昂扬悲剧精神。正是这整身心活动,成了他生活和创作的一种补偿,促使他性格变得越来越沉静、旷达、洒脱,从而推动了他的文艺创作走向高峰,“功业”呈现顶盛状态。东坡的美好人格,科学思想,文艺作品,仍是我们今天两个文明建设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物与天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装饰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文思想   形而上学化   中国文化   顺应自然   孔子哲学   中国历史   庄子   文人士大夫   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   文化意识  
描述: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担大任、得显耀;佛陀那里更要先当“苦行僧”才能超脱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灵魂”;而在庄子那里却可帮你在今生世便获得大自在、大舒坦、大安详,只要你能“随遇而安”、“顺应自然”,多么简便。所以,当庄子的思想被文人士大夫们集中、搓揉后,“崇
吴与弼的人格修养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求是学刊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本心   人格修养   吴与弼   心理机制   道德自律   陈献章   道德修养   理论价值   精神境界   颜子所好何学论  
描述: 云:“十有九岁得《伊洛渊源录》,周、程、张、邵诸君子出处大概,乃知圣贤之学之美而私心慕之。于是,尽焚应举文字.一以周、程、张、邵诸君子为心而自学焉。”①他私淑古圣先贤.专于人格修养而“不事著述
红土地上的壮歌——《老区走向新世纪》系列采访报道之一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教育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民人均纯收入   贫困地区   新世纪   经济运行规律   大别山   教学大楼   洋务运动   井冈山地区   老区农民   革命老区  
描述: 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经历着怎样的历史嬗变?大别 山、井冈山、沂蒙山、陕北等著名的革命老区为我们探讨 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起点,一个“红色的起点”。 19世纪与20世纪交接的历史关口,张之洞等“洋务 运动”名臣请求清政府改革学制,大清皇帝亲颁诏书,改 全国大小书院为学堂,“兼习中学西学”,这才有了中国历 史上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和中小学。整整一个世纪之后, 我们站在革命老区的高山峻岭上检阅历史,可以看见军 事家和政治家群星烂灿,而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廖若晨星, 在学者的星空里,研究理学的硕儒最为炫目,而深谙经济 运行规律的文人学士则黯淡无光。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 到灿烂的古代文明在战火硝烟中衰落的过程。 中国老区,在战争年代英雄辈出,而在市场经济大潮 中又稍逊风骚,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几个著名 的老区,至今仍是“经济贫困地区”。然而,老区虽然屡经
朱陆《太极图说》之辩的文化误区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太极图》   道家   《宋元学案》   文化观   河上公   《太极图说》   周濂溪   周敦颐   《无极图》   陆九渊  
描述: 说》,“所争只在字义,先后之间,究竟无以大异也”。他们的政治伦理是一致的,所争是无谓的。考这种无谓之争产生的根源,笔者认为,实基于双方都处在“儒与道不能相通”这一文化误区之中。正是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使他们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
朱陆《太极图说》之辩的文化误区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极而太极   陆九韶   周子   濂溪   宗孔   无极图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   南宋朱熹   山重水复疑无路  
描述: 说》,“所争只在字义,先后之间,究竟无以大异也”。他们的政治伦理是一致的,所争是无谓的。考这种无谓之争产生的根源,笔者认为,实基于双方都处在“儒与道不能相通”这一文化误区之中。正是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使他们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
论董仲舒对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教育制度   董仲舒   封建制度   文官制度   博士弟子员   独尊儒术   选举制度   知识分子   学而优则仕  
描述: 董仲舒为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拘,以天人合一为思维导向,从制度文化建设的理论高度,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他使辞育制度‘j官吏选拔制度相结合,为封建专制政体开辟了高质量的、稳定的官吏来源,并从苏度上落实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他进一步强化了宗法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功能,使儒家忠孝一体的说教,上升到制度范畴的层面,并转化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他采儒法之善,辉以阴llH五行学说,使儒表法里(或曰阳德阴法)的统治方略,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治国“范式”。这些,为其实现思想方面的一医天下、道一风同的理想追求,为其巩固思想\化建设方面的成果,起厂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读书致性的政教合一论“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一贯理想。多少年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受到严厉批判。其实,这是只看到读书作官思想的弊端,而未看到其历史必然性和正面意义。在我看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作为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和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它有其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作用。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在客观上提倡知识理性,起到了强调知识、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作用。第二,它将个人理想追求与社会整体发展连为一体,将道德生命的实现与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融合为一。第...
黎庶昌二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贵州文史天地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华夷之辨”   19世纪下半叶   责任承担   黎庶昌   先进思想文化   民族文化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   亚历山大二世   民族思想   精神文明  
描述: 一、传薪者和窃火者我不是研究历史的,我到这里来,是因为在前贤黎庶昌先生身上,我看到许多使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感到亲切,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历史是严峻的,它将淘汰一切虚假的卑微的东西,而还一切真实的、崇高的可贵事物以本来面目。黎庶昌可以说是中国土大夫最后一代的杰出代表。他具有中国主体文化传统的本色风格,又带着他那个时代的特点。黎庶昌积极人世,爱国代民,这是儒家人溺己溺,以天为己任的一面的传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上书言事,痛陈时弊,在万马齐暗的年代里,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一点上,他也可以说是鲁迅所指的,中国历史上那些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坚持理想、不惜牺牲的民族的脊梁。而黎庶昌又远远没有局限在中央帝国“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里。他属于第一批睁开眼看世界,并且把世界上的真实情况告诉给国人的先进者。19世纪下半叶,随着海上交通的开辟,来叩中国闭锁国门的,既有西方列强的坚船利地,也有欧风美雨的另一种文明,在内忧外患和东西文比撞击之下,出现了一代为古老中国在新的世界上寻找位置、探索出路的人们,其中就有黎庶昌。黎庶昌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然而他和我们今天知识分子的心是相通的。有许多他在那个时代做到的事,对今天的我们,还...
论《易传》和《老子》基本思想体系的一致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易”   形而下   基本思想   方法论   认识论   “太极”   思维方法   《易传》   客观唯心主义  
描述: 《易传》和《老子》是我国先秦时两部思想丰富、影响深远的哲学著作。这两部著作分属于儒、道两家,现代也有论者认为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哲学体系,有着根本的区别。还有人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后来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两个不同方向。本文对此有不同看法。下面试从《易传》和《老子》二书哲学的根本体系、基本思想方法和认识论观点,以及在一些具体思想内容上的共同点等方面,来论述二者基本思想体系的一致。比较《易传》和《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必然首先要涉及到它们在本体论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亦即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基本看法。关于这个问题,《易传》和《老子》各有一段经常被人们引用的具有代表性的话:《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仅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形式上,这两段话很相似。它们同样认为一切都开始于一个单一的源头,同样用数字的递增来描绘以这一源头为起点而发生的一系列生成变化的过程。但我们还须从其本质内容上来进行比较分析。《易传》所谓“太极”究竟是什么?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后代的思想家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了许多完全不同的解释。韩康伯的注认为太极就是“无”,“太极者,无称之称,不可得而名取...
端公戏与儒家伦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德规范   道教文化   《中庸》   《大学》   端公戏   封建统治者   儒家伦理   宗教信仰   《琵琶记》   儒家经典  
描述: 云南昭通地区的端公戏是由江西、四川传入的,有据可查的历史约六百多年。昭通端公戏的主干是正戏,亦称正坛戏,是滩坛法事中的主要关目。除正戏外还有耍戏一类,亦称春戏、花戏,大多是移植搬演地方戏曲剧目,此类端公戏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滩戏了。本文中所指的端公戏,是仅仅对正戏而言。端公戏的剧本有民间收藏的手抄本和坛师、艺人口述的记录本数十种。这些剧本能够体现出摊坛祭把的宗教目的与神魔故事、戏剧表现形式相结合的特点。从《礼请》、《凤凰营》、《游洞学法》、《大游黄花山》等十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剧本来看,内容反映出巫滩与道教、佛教、儒家文化的融合杂揉。道教文化是端公戏的土壤,道教的思想意识是端分戏的灵魂。佛教的因果、轮回等观念,也在端公戏中有所反映。在不少端公戏中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那就是起劲地宣扬儒家伦理纲常;有的戏甚至于不顾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生技活扯地借人物之口来作一番说教。且看下面所举的几个例子:《礼请》是凡傩祭必行的重要法事,也是端公戏中起着中心环节作用的剧目,由金重、玉女、陈公老师请各方诸神降临法坛,既是庄严的仪式,又是以人扮神的表演。所请的道君、佛祖、儒圣被尊称为上三教的教主,孔子与太上老君、...
< 1 2 3 ... 7 8
Rss订阅